和许多跟着外婆、奶奶长大的八零后一样,我小时候最亲近外婆。外婆在川西平原农村长大,只有小学文化,她教
养的三个孙女却分别进入了浙江大学、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外婆没有读过西尔斯、杜威和蒙特梭利的著作,但她的育儿观,和很多大家是不谋而合的。外婆这一生的育儿哲学,总结起来是24个字:好玩具,不花钱;细养易,粗养难;要育人,先律己;身越勤,心越安。
好玩具,不花钱 90年代初,小县城长大的孩子还没有太多高级玩具,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童年的幸福感,因为我有一个聪明会想办法的外婆。一张旧报纸会在她手里变成小猫小狗;外婆煮饭,她会给我锅碗瓢盆任我敲得乒乒乓乓;外婆扫地,也会给我一个扫帚当马骑。
而在我养育宝宝的过程中,很多我们精挑细选买回来的玩具,宝宝常常玩十分钟就永远不再碰了,每隔一段时间家里就会闹“玩具荒”。反倒是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能引起她的兴趣。
于是我尝试用外婆的办法,打开思路,想办法放大娃玩具的范畴。我做饭,就给娃几个木勺子塑料碗,立刻变成了她的厨房敲击乐团;我整理房间,也给她一个篮子请她帮我把脏衣服放进去……这些安全有趣的日用品构成了我家不花钱的“玩具库”,也给了娃更丰富的探索和想象空间。
细养易,粗养难 说起细养,眼前总会出现几个大人把小皇帝团团围住,一边玩玩具一边穿衣喂饭的画面。
其实,细养是懒办法,而粗养才是要花很多心思去实现的。因为和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世界相比,要把孩子关在笼子里精心呵护,太容易了。
粗养是外婆的一贯原则。她总是细心观察孩子的需求,把握孩子的节奏,又不让孩子感到窒息。饿了就该吃、累了就该睡,但你绝不会看到她追着娃喂饭,或者出门给娃裹个里三层外三层。
她相信孩子饱饿自己有数,从不强迫,爱吃吃,不爱吃就玩去。你不会听见外婆说“这不行”“那不行”,她喜欢鼓励我们大胆探索身边的事物。只要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娃下地玩耍、脏一点并没什么大碍。强调参与感,做家务时鼓励我也一起来,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外婆的粗养细爱,让童年的我知道自己是被允许、被认可的,我所认识的世界是充满可能性的。
外婆的这些养育法,和我在育儿专著里读到的建议常常惊人地相似。举个例子,宝宝会爬会走后,常想触摸他们不该玩的东西(比如插座),但美国育儿专家发现,总对孩子说“不”会给他们带来很多负能量。正确做法是在家里划出一片安全区域,将这块空间打造得新颖有趣,每周变化一下布置,给孩子足够的新事物和空间去探索。另外,如果宝宝很想玩不该玩的东西,可以通过“转移”把否认变为肯定,比如“宝宝拽着猫咪的尾巴它会疼,咱们这样轻轻摸摸”。
要育人,先律己 外婆虽然没有工作,但常在操持家务之余做零工补贴家用,不怕劳累,连搬砖这样的体力活也做过。
孩子们很小就学会了像外婆一样体贴和帮助他人。孩子们心疼她,有一天十岁的女儿告诉外婆不要早起了,让他们起来做一次早饭,外婆很高兴,但第二天照样早起,一边做家务,一边微笑着看孩子们在厨房里忙碌,对他们的积极表示肯定。外婆的五个子女都异常勤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身越勤,心越安 80%的妈妈产后多少会受到不良情绪侵袭。我也曾经被产后抑郁击中过。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虽然被家人团团围住照顾着,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好像钻进了一个黑洞。
那段时间我常想,外婆养育了五个子女,一生辛劳,却很少听见她抱怨,或表现出不良情绪,总是非常喜悦知足。外婆幸福的秘密是一个勤字。她总是忙忙碌碌,不是在做针线活就是在洗衣服,打扫卫生或者看书报。
受到外婆的启发,产后情绪不佳的我开始努力让自己“动”起来。当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天瑜伽半小时、有氧运动半小时,同时让自己变得有用起来,每天为家人做一件小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不要像个病人一样,衣来伸手的让家人照顾。
一个“勤”字对我当时的产后抑郁发生了奇效。其实也在意料之中,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规律的运动是治疗产后抑郁的最佳方案之一。运动可以增加人脑分泌的“幸福化学物质”,不仅可以改善睡眠,还能消除焦虑。
现在宝宝已经一岁多了,产后抑郁早就不见踪影。我除了照顾娃,还坚持运动、写作,过得非常充实,每个早晨迫不及待要起床开始新的一天。授权转载自4月7日微信公众号“小小苏”(xiaoxiaosu177),作者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笔名小小苏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