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脑梗很多年,但一直没排上床位,只能在家等着。”2016年2月,北京市丰台区62岁的徐女士向健康时报致电诉苦,等一张康复床位实在太久了。
康复病房床位紧张的问题由来已久。2012年,原北京市卫生局规划提出,到2015年每千人将拥有0.5张康复床位,以北京常住人口2000万计算,需要一万张康复护理床位。不过,据专家透露,截至目前,全市康复床位总数却仍不足一半。
患者诉苦
等一张床位太难了
2014年,徐女士因头疼前往某三级医院看病,以为只是小病,不想被确诊为轻微脑梗,医生让去急诊科治疗,然后办理住院。在急诊科输完液后,门诊部一位医生告知没有床位,因该院是徐女士医保定点医院,她别无选择,只好回家等着。
徐女士回到家后,当晚就突发大面积脑梗,再也无法正常活动,家人赶紧将她送往世纪坛医院,虽经及时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却留下严重后遗症,如今仍瘫痪在床,需长期进行康复治疗。
辗转几家三级医院,徐女士得到的答案均是“没有床位!”。
北京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于逢春告诉记者,脑梗发作时会突然半身没劲,一定要以最快速度送到医院,情况稳定后,若还有语言或肢体活动障碍,就要做康复,时间一般维持在半年以上。
3月4日,记者前往读者提及的三级医院康复治疗区,透过窗户望去,一个病房中约有30个床位均已占满,每张病床旁都有一名医生忙得抬不起头来;楼道也有不少患者正在进行康复训练,医护人员紧张的穿梭其间……
记者调查得知,如今有不少外来患者在医院附近租房,为的就是等候入院接受康复治疗。某三级康复医院附近的居民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因该医院康复很有名,康复医疗条件较好,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来,登记报名后一直排队等康复床位。
医院无奈
康复医师缺口20万
原卫生部2012年印发的《康复医院基本标准》要求,三级康复医院应设立总床位300张,二级康复医院应设立总床位100张,其中康复专业床位应占75%以上。但实际上执行的并不理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治疗患者的需求。
据了解,北京海淀医院是一家三级医院,2016年神经内科床位已增加100余张,但仍十分紧张。于逢春介绍,因部分已脱离危险的病人害怕病情复发,认为出院后可放心做康复的医院不多,因此滞留在神经内科,影响新发脑血管病人的住院治疗。
而北京老年医院是康复定点医院,其康复科床位扩到50张,其他科室也可接收康复患者,共有近200张床位。即便如此,平时也是满床状态。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数据统计,北京博爱医院目前共有1100张康复床位,其中脑血管康复床位为200张,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神经系统理学疗法科主任刘惠林介绍,北京博爱医院80%的康复治疗患者来自外地,若全国36个省的患者都来北京,平均每个单位脑血管床位仅为4~5个。
“即使医院能不设限的加床位,专业康复医师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也难跟上。”刘惠林透露,目前国内康复治疗师缺口大约在20万以上,而康复治疗也是新兴专业,培养一批专业的康复治疗人才至少需要四年,目前有关部门也在进行调整,通过临床医生转岗等措施弥补应急之需。
专家建议
康复治疗应放到社区
在日本,保险分为医疗保险和康复保险,医疗保险解决生命问题,经过两到三周进行临床治疗后,就转到社区做康复。
而我国没有康复保险这个险种,职工医保、城镇医保、新农合医保等接受康复医疗服务时支付比例偏低、康复医疗项目尚未全部列入医保报销目录。
北京老年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陈雪丽表示,北京市医保规定,神经损伤后从发病开始半年内都可通过医疗保险报销,而社区康复力量不足,康复患者出院困难,新病人进不来,需求越来越大,最后矛头指向床位不足。
刘惠林提出,可将康复治疗纳入保险,在基层医院做资质评定,将有资质的基层医院设立为医保定点。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前提下,尽量缩短综合医院住院天数,将可以有近20万患者前往社区和居家做康复治疗。
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桑德春表示,有些患者或家属误认为康复治疗应一直在医院里。实际上,也可以去基层医院和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病后不同时期在不同的治疗场所接受治疗,对患者来说更有益。
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到,应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专家透露,北京市也在考虑将某些基层医院转为康复医院,目前,北京方庄医院、月坛社区医院等基层医院都已配备康复床位,然而却门可罗雀。
“解决床位紧张关键在医院、社区机构间形成联络。将基层能解决病患放到社区、疑难杂症返回医院。”桑德春表示,有的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可转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