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施建农,世界天才儿童研究协会亚太地区理事会前主席、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林 怡,国内知名育儿专家
当马云和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这两位世界网络大咖坐在一起聊育儿问题,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答案出来了!
日前,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巅峰对话”就聊到育儿,而且,一个重视女儿的好奇心,一个重视女儿的解决问题能力!
80后父亲扎克伯格说:我要教女儿学中文,我希望教给她的是一种好奇心。而60后父亲马云却说:我不在乎我女儿做什么,我希望她能去解决一些问题。
网络大咖也给家长们不少启发,教育领域的专家又加上了一条:对自己将来负责的能力。
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曾经,80后扎克伯格和太太读量子物理学《给婴儿看的量子力学》给一个月大的女儿Max听的照片在网络蹿红,有热心的网友把那本书的插图都给搜罗出来了。
怎么不是格林童话?量子物理学能看得懂吗?
扎克伯格所说:那本书是朋友送的,叫《给婴儿看的量子力学》,我想她也没看懂。我希望教给她的是一种好奇心,世界上很多东西不是显而易见的。我希望她能够自己去探索。
好奇心是什么?我们怎么才能拥有?
在世界天才儿童研究协会亚太地区理事会前主席、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教授看来,作为一个智慧的个体,他要有所成就需要了解世界,就需要探索和学习。每个孩子天生虽然生来就有能力上的差异,但每个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有探究和学习的兴趣。
而国内知名育儿专家林怡认为,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学习的本能,不在年龄大小,人人都是学习的天才。
林怡就曾经碰到一群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因为喜欢上了以游戏方式进行的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课堂,坚持要两节课一起上,而不愿意课间出去玩进行集体抗议的情况。“一堂关于空气的主题探索课,持续的时间为一个小时,考虑到孩子们不到3岁,担心他们坐不住,打算分两天上,可虽然涉及的内容与气体动力学相关,但是孩子们的好奇心被这些游戏活动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感受到的是乐趣,而不是学习的压力。正因为这样,他们才会抗议外出。”
好奇心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吗?
当然了,除了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不断地探索未知的领域,知道更多的知识外,我们的大脑在遇到新的挑战时,可以对自身进行重组,以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如果加以适当的锻炼,它能不断完善,变得更有效率。这就是神经可塑性。
看来保持一颗好奇心,还不够,还得不断地来锻炼我们的大脑,这样才能让它更加有效率。重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么锻炼我们的大脑,其实60后马云谈及的自己的育儿经: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不就是一种锻炼大脑的方式吗?
何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在学校里喜欢打小报告的那些小伙伴们?这在每个时代的人的童年回忆里估计都是不陌生的,不外乎是谁谁谁欺负谁了。为什么找老师,自己不能解决吗?
这就涉及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一件小事,让家长代劳,也许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但是,孩子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独立处理。
“现在的中国,有太多的家长把自己和孩子混在了一起,没有分清谁是自己,谁是孩子,把应该由孩子完成的事,自己去替代了。但是,家长可以替代孩子做很多事,唯独不能替代的是他的发展。” 施建农教授如是说。
现实的生活是这样的,任何时候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怎样去解决这些突然发生的事情,不依靠别人或者不给别人增添麻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项必备的生活技能。试想一下,如果孩子凡事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一旦父母有事无法照看孩子,孩子的生活将不堪设想。
那怎么样才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是不是跟说明书一样,读给孩子听就可以了呢?显然不是。
孩子是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解决问题的。我们做父母的要相信孩子会通过在实践中的锻炼,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林怡介绍了自己的一个案例:一个小男孩迷上迷宫,正在制作迷宫书。昨天画了厚厚一摞,今天继续。当孩子兴趣生起,他们无有疲厌。迷宫,需要设置障碍,还要有路可走,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出路在哪?没有战略的眼光是行不通的。画好一张迷宫,小男孩挑战我来了:“林老师,你能走出这个迷宫吗?”
“哇,这么复杂的迷宫?我挑战一下试试吧。”走迷宫的过程中发现,小男孩设计的这张迷宫是个死胡同。我不动声色,继续左冲右突,试图“走出去”。小男孩在一旁看着,终于发现了问题,因为设计的缺陷,小男孩略有些不好意思:“林老师,这个地方本来应该没有封死的。这个地方是桥,是可以从下面通过的……”“哦,那太好了,看来我可以从这里通过。”就这样,小男孩解除了障碍,给了我一条“活路”。
给孩子机会,不给他们施加压力,他们自然会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出路在哪。
培养孩子对将来负责的能力
无论是保持一颗好奇心,还是重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为了孩子将来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家长来说,可能现在的教育,更多的还是父母和老师操心式的。
“你替他们做得越多,为他们负责的越多,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越受到限制,自己为自己负责任的机会就越少,最后他们慢慢养成了自己不需要为自己负责的习惯。”施建农教授介绍说。
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对自己的未来负责,那会是怎么样的画面呢?不仅仅是平常生活中的自觉性提高了,孩子最终可以做真正的自己,还会由衷地欣赏自己。
施建农教授这样介绍说,“记得2008年12月的某一天,天下着雪,气温在零下7℃左右,我在德国Regensburg乘车去大学的路上,看到几个筑路的工人正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石子摆放着图案。那样子,他们好像不是在铺路,而是在创作一个艺术作品。”
下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