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6年02月01日> 总第1287期 > 07 > 新闻内容
做个说话让人舒服的人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苏清涛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01日  查看次数:  
 

  到底该怎样说话才能让人舒服?

  当别人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我很小的时候,跟我妈去一个亲戚家,亲戚给我拿出零食,我尝了一口就说“不好吃”。在回家的路上,我妈教导我: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说“我不喜欢吃这种”,而不是“不好吃”。

  “不好吃”,这是对人家提供的东西、对人家的劳动成果的粗暴的否定。而“我不喜欢”,表达的则只是我的个人偏好的问题,跟你给我零食本身好不好没有关系。

  这种思维,甚至影响到了我工作以后的一些做法。我以前带实习生时,他们交给我的有些作品,在退回去前我经常说:我之所以退回,只是因为不符合这个栏目、这个杂志的具体要求,但你的作品本身,其实还是非常好的,我个人也很喜欢。

  其实,能做到说话“让别人舒服”的人,大都:感性、矫情、敏感、玻璃心。而正是这些在某些人看起来是“缺点”的特点,才导致他们的心思特别细腻,情感体验能力很强,也使得他们更有能力做到换位思考,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言行。

  再就是,他们在对别人说话前,都很理智冷静,并不急着表达,而是“想好了再说”。

  我是个不修边幅的人,平时很少刮胡子,终于有一天,一位女同事无法忍受我猥琐的外表了,她对我说:“你需要出一次差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你只有出差的时候才会刮胡子。”

  在这个案例中,“你需要刮胡子了”,这个要求,并不是她直接告诉我的,而是我自己“问出来的”。这样,我也没有理由不高兴啊。试想,假如她直接粗暴地建议我“你该刮胡子了”,那么,我的反应必然是:我又不是你男人,我刮不刮胡子,你管得着吗?

  或许,她在说“你需要出一次差了”这句话的时候,只是自然而然的,并没有刻意讲究什么技巧。但这种“不刻意”,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吧?这种说话让人感觉舒服的人,感性和理智并存,而他们的感性和理智并不矛盾。感性,指情感体验能力强;理智,是为了确保表达的准确。相比之下,某些人所引以为自豪的“心直口快”、“没心没肺”,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优点。

  扒一扒说话的技巧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 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而良好的沟通总是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些共同之处。

 

  盯着别人的优点

  前些年,我总是能轻而易举地从别人身上发现缺点,结果,自己一直很自卑;这几年,我对别人吹毛求疵的功力有所下降,但发现美、夸奖别人、激励人的能力却突飞猛进,结果,我对人生更加乐观了,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

  夸奖别人,总是一件令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情,我还发现,在与一个小孩子(或恋人、带有孩子气的朋友等)相处的过程中,如果他能感觉到,自己某种不经意的行为或特质在你眼里显得很可爱、很有灵性,他便会有意无意地将你所流露出的这种感情当做衡量自己其他一些行为的“标准”,结果便是,在你眼里,他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富有灵性了。我们常常说到所谓的“正能量”,其实很简单,夸赞别人或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喜爱之情,这就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正能量。(苏清涛)

  调整说话的顺序

  说话很有学问的,同样的事,同样的话,颠倒一下次序,调整一下语气,都会达到不同效果。尽管我懂得这个道理,但有一次也差点儿犯错。

  就是在不久之前,有一天,我去个八十多岁老先生家里,老先生很沮丧的对我说他最近很忧郁。我说,“哦,这是脑里头出了问题”。老先生大吃一惊,眼睛都瞪大了,好像天要塌了。我一看不妙,是自己讲错话了,赶快改口,“其实这是老年人常有的问题,由于负责传导的血清素比较少造成的,有药可以吃,能够改善。”老先生的脸色才缓和下来。

  你想想,我刚才是怎么讲错话的,我错在劈头说脑出了问题。没错啊,那血清素确实是担任脑神经之间的传递,但是我不能够直接讲到脑。换做任何人听说是脑出现了问题,都会紧张啊。如果能够慢慢的说到重心,冲击就会小得多了,很多生意人,都懂得这个说话的技巧。编辑自刘墉《六个故事教你做个“会说话”的人》

  练就倾听的技巧

  很多时候,跟你聚在一起说话的人,需要的不是一个演讲者,而是一个听众。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丽萃在一次茶会上专注地听着一位刚刚从非洲旅行回来的男士讲非洲的所见所闻,几乎没有说什么话,但分手时那位绅士却对别人说,丽萃是个多么擅言谈的姑娘啊!

  倾听者不是机械地“竖起耳朵”,而是要求在听的过程中脑子一定要转,不但要跟上倾诉者的故事,理解思想内涵,还要跟得上对方的情感深度,在适当的时机提问、解释,使得会谈能够步步深入下去。编辑自张笑恒《会说话的女人最出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