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出的这些真相,可能每个都会让你大吃一惊!
研究1:半数“糖人”打胰岛素可能是“无用功”在2015年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中国多家医院专家团队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这些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中,有半数可能正在做“无用功”。这一切的根源是他们腹部的一些“小疙瘩”。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缪珩教授解释,在注射胰岛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脂肪增生,摸起来就像一个小疙瘩。这些脂肪增生不疼不痒却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及血糖的利用。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和胰岛素注射不规范有关。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朱大龙教授介绍,“对于使用胰岛素笔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医生会建议他们每个针头只使用一次,同时注射的时候一定要进行部位轮换,并经常检查注射部位,如果发现有脂肪增生、摸得到小硬结,就不能继续在这里注射了。”
研究2:3个指标预示患者死亡风险 几乎每个糖友都知道要定期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稍微关注一些的患者还知道要查眼底。相比较而言,急性肾损伤(AKI)、蛋白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这3项肾脏指标,很多患者却觉得陌生。
据10月28日糖尿病权威杂志《糖尿病护理》在线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这三项肾脏指标可单独或综合预测糖尿病不良结局。其中,AKI可预测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卒中、下肢截肢的风险;3项综合分析更可以直接预测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缪珩指出,许多患者对病情的关注仅停留在血糖上,对并发症的筛查并不了解。朱大龙认为,要想早期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损伤,这3项检查必不可少。特别是eGFR检查结果,如果综合微量白蛋白尿增加,那么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因素。
研究3:改变吃饭顺序有助控制血糖 对于糖友来说,吃饭是个大问题。《糖尿病护理》上的一项研究显示,2型糖友改变饮食顺序,在吃碳水化合物之前,先吃蛋白质、蔬菜类食物,对血糖控制很有帮助。
缪珩介绍,在《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指南(2013版)》的修订中,专门提到了这种“餐前负荷法”,通过这种方法,可短期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有助提高胰岛素的作用,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降低食欲,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方法还是很有尝试价值的。
朱大龙教授也表示,使用这个方法仍遵守饮食控制原则。建议患者根据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医生的建议,合理控制自己的饮食后,做一些简单调整,如拉长用餐时间,最先食用蛋白质食物,稍后再食用碳水化合物,这样就能带来更好的饱腹感,同时对于血糖控制也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