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11月23日> 总第1267期 > 21 > 新闻内容
儿科专家:我这样带外孙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3日  查看次数:  

  作者简介:张思莱,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儿科主任,原卫生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国家级专家

 

  感恩教育:

  从说谢谢开始

  我给铭铭读《爱心树》。开始,铭铭聚精会神地听着,渐渐地,表情似乎凝重起来。读完后,我看见铭铭的眼圈红了,好像有些难过的样子。

  “铭铭,为什么难过呀?是不是很感动?”我问。

  “姥姥,这棵大树真好,可是这个孩子不好!”铭铭说。

  “为什么呀?”我又追问了一句。

  “我、我也不知道……”铭铭面带羞涩吭吭哧哧地回答。

  “是不是孩子向大树要得太多了?”我提醒到。

  “是呀!什么都向大树要,大树把树叶、苹果、树枝都给了这个孩子,甚至连树干都--给--了孩子……”铭铭断断续续地回答。

  “铭铭,大树多好呀!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孩子,大树什么都没有了,只要孩子满足了,它就感到快乐,是不是?”我及时启发了铭铭的同理心,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体会他人的感情,这是培养铭铭情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可是,这个孩子每次从大树那儿要了东西后,还不知道说声谢谢,你说这个孩子是不是表现得很差呀?铭铭会不会说谢谢呀?”我又问铭铭。

  “我会说谢谢的!”铭铭自豪地挺着胸脯。

  《爱心树》是美国著名绘本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品。这本书寓意深刻,对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对下一代进行感恩教育是必需的,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3岁以下的孩子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里,如果在这个时期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发展下去,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他人、社会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为自己做事情是天经地义,因此处处依赖父母不能独立,凡事都从“我”的角度去考虑,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更不可能承担责任或替别人着想,养成了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的自私品格。

  我们要求孩子学会感恩,就是要求孩子对父母及所有的人、社会和大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与方便从内心深处产生认可,并欲给予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是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正如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说:“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感恩是灵魂上的健康,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一生的发展。

  诚实教育:

  从不说谎开始

  铭铭一岁半的时候,为了引起正在看书的阿姨注意,谎称要上厕所。严格上说,这不应该算是谎言,更不是他有意识地撒谎。

  1岁半的孩子思考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出现骄傲和自豪的情绪。这时期的孩子喜欢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成绩,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他需要家长对自己的关注,同时也在揣摩用哪种方式能够获得家长对自己的关爱,因此就出现了吃饭时要求大便,睡觉前要求小便的行为。通过几次实践,他发现只有这样,家长才会围着自己转,自己才被关注,因此他很乐意重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并不懂得他说的这些话是假话,而且也不会准确地把握自己需求的表达方式。如果用成人的观点和思维来理解孩子,就会在无形中给孩子的行为上纲上线。

  如果我们分析孩子这样说的目的是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那么我们就要更主动地去关注孩子,并及时与他沟通和交流。不要责备孩子,更不要说他撒谎或反复强调他是在欺骗人,否则只能进一步强化他去说谎。如果我们假装毫不理会他的这类谎言,进一步淡化这类谎言的行为,孩子就会逐渐削弱或消退这种行为。以后,随着孩子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家长正确的引导,这种所谓的谎言就会消失。

  同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的影响。家长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撒谎,尽管有时是一些善意的谎言,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讲。他们对事物的好恶判断标准,就是自己亲近的人对事物评价的标准,所以对家长的任何做法,包括谎言都会照收不误。

  启蒙教育:

  公园是早教的开始

  北京的冬天还是非常冷的,尤其是寒冬腊月天更是滴水成冰。为了让铭铭欣赏和观察美丽首都冬天的自然景色,并有意识地在寒冷的冬天锻炼他的身体,利用托儿所放寒假之机,我带着铭铭飞回到了北京。

  雪后的清晨,冷空气迎面扑来让人感到虽有些微微的寒冷,但是这种寒冷却让人感到十分惬意和舒适。 走着走着,我们突然看见路边的一棵松树上跑下来一只灰褐色的小松鼠,松鼠的后背上有三条深褐色的条纹,一条蓬松的大尾巴拖在后面。“铭铭,快看!小松鼠。”我招呼着铭铭。只见这只小松鼠飞快地跑到不远的雪地上用两只小前爪扒开积雪,找到了一个小松塔后,看到我们走近就又飞快爬到树上,坐在树杈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用前肢剥开松塔,抱着里面的果仁送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咀嚼品尝,时而竖耳侧听,时而转动双眼环顾四周,举止滑稽,令人发笑。

  铭铭站在一边仔细地观看着。“铭铭,你看这只小松鼠的警惕性还很高呢!”我说。铭铭接着话茬说:“像‘小嘀咕’一样胆小,什么都害怕。”铭铭说的“小嘀咕”就是他很喜欢阅读的一套丛书中的小松鼠。

  看着小松鼠,铭铭问我:“姥姥,松鼠吃什么呀?”

  “松鼠最爱吃的是植物种子和果实。在黎明和傍晚,它们也会离开树上,到地面上觅食。松鼠在秋天会四处寻找食物,找到后,就会把它们运送到安全的地方,像利用树洞或在地上挖洞,来储存食物,同时还会用泥土或落叶堵住洞口。那条大尾巴在松鼠跳跃时不但可以帮助它掌握平衡,而且松鼠睡觉时,还会把尾巴当棉被盖在身上,用来保暖呢!”铭铭听到我这样说,惊奇地睁大了眼睛,看着小松鼠,直到小松鼠爬到树顶消失为止。

  大自然真是孩子最好的课堂。要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其实,孩子的早期教育时时、处处、事事都贯穿在生活当中,遛公园时也不要放过呀!当家长的,绝对不要把眼光局限于早教宣传片中。其实,真正的教育在生活里随处可遇,就像公园一样。而且,孩子乐在其中。

  摘自《张思莱育儿手记(下)》,张思莱著,中国妇女出版社

 

  对话作者

  健康时报:书中说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很多人都在说但是很少有人做到,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张思莱:其实这体现的是大人在人格上是否平等对待孩子。我们应该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我们的孩子。以前,我也总是站着跟孩子说话,孩子就必须仰着头听,就显得我高人孩子一等。但骆家辉、奥巴马他们跟孩子见面说话都会蹲下来,体现对孩子的尊重。所以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有自尊心的个体。我现在总说:“铭铭,坐下来,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

  健康时报:对于“穷养儿子富养女儿”的传统育儿经,您有什么样的见解?

  张思莱:富养很容易养出追求虚荣、物质化的女孩,对她一定不是最好的。小孩子从小吃点苦是应该的,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挫折教育。当然,我赞同如果物质条件很好,可以都给孩子,但是得有意识让孩子接受点挫折训练。比如我就送孩子去西部农村做帮扶活动,让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局限于自己的生活。

  健康时报:现在普遍年轻父母忙,老人带孩子,但经常会有矛盾。在您看来,双方的平衡点在哪里?

  张思莱:其实隔代亲在我身上也存在,但是必须明确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是父母,我们是帮着带孩子。另外,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爆发冲突,出发点都是一致的,有什么不可以背后沟通呢?当然,年轻的父母要体谅老人,如果他们对老人的关心比对孩子更多一些,老人会越来越喜欢帮忙带孩子。我也跟我孩子说你正在剥夺我的剩余价值,因为这不是我的责任。还有就是把科学育儿的理念做到社区去,不做到社区去,我们隔代人就很难接受新的知识。我们总是邻居家大妈怎么说,我们就照着做。只有做到社区,老人才能接触到,矛盾也就少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