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的人总被告知“睡前不要胡思乱想”,努力让自己不要想事情,结果更加兴奋,大脑乱糟糟,没有睡意;对于伤心的回忆,如失恋中的人努力忘记伤了自己的恋人,结果发现对方的形象在脑中愈加清晰,内心苦不堪言。我们也总提醒自己不要回想,但事实往往与之相反。越是不要做、不要记得的事情,却往往越会做,越会回想,这其实是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其实是要告诉我们,尽量不要去做否定的暗示。当我们给别人建议的时候,别只顾否定,貌似给出的限定很多,其实除了让人感觉局促以外,也没什么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而肯定的指导,即“你要干什么”往往比否定的指导,即“你不要干什么”的效果好。以失眠为例,接受“你睡前要放轻松,做些轻松的活动,可以试试打坐”等肯定指导的往往比“你睡前不要胡思乱想,不要看书、看电视”等否定指导的效果好。
另一个解决白熊效应的方法就是顺其自然,当我们不要做什么的时候,不要把某件事情看得非忘记不可,也不用反复提醒自己,而是应该用其他应该做的事情填满自己的生活空间与时间,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日常应该开展的生活、工作中,时间长了自然会忘记之前自己不要做的事情。我们只能努力记忆,淡忘只能顺应自然,这就是思维的规律。
另外,白熊效应乍一看与逆反心理有点类似,都是取得与原本告知的相反的结果,但其实白熊效应与逆反心理最为根本的区别在于受众(即接受指令的人)的主观意愿,白熊效应的主观是愿意实行的,但是由于思维、心理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无法达成,而逆反心理则是受众自身不接受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