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11月09日> 总第1263期 > 17 > 新闻内容
做胃镜不能再拖了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外科副主任医师 练 磊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9日  查看次数:  

  大多数患者认为胃痛或胃部不适是小事情,吃点药症状减轻就是好了,对胃镜检查一拖再拖,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直到出现并发症状时才不得不行胃镜检查,一般为时晚矣,追悔莫及。在我国,早期胃癌患者检出率只有5%~10%左右,大部分病人发现时已属中晚期。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早期胃癌的术后生存率达95%以上,而中期胃癌仅20%。早诊断、早治疗的作用不言而喻。

  胃镜能明确有没有溃疡、活动性炎症、癌前病变、肿瘤以及息肉等病变,同时也可以直接取病变组织做细胞学、病理学检查,获取病理学诊断证据。所以,一定要及时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胃镜检查,千万不要等到病情恶化时才考虑做胃镜。

  一般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每两年进行一次胃镜普查,伴有上腹部不适、黑便、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等症状的人,或有胃癌家族史,或在胃癌高发区居住的群众则更需要重视。

  对于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肠化病史的病人在病情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最好也能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对病情进行跟踪判断。

  很多人对胃镜检查有心理上的负担或顾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检查过程太痛苦。但其实检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简单来说,胃镜只是借助一条管子伸入胃中,通过底部镜子一样的探头,将胃内的变化看得一清二楚。但过程并不粗暴,可能会有少许不适,但往往病人还没反应过来,检查已经做完了,对于咽反射特别敏感或者有恐惧的人可选择麻醉下胃镜,这样一觉醒来胃镜检查就结束了。

 

  相关阅读:

  在医院门诊,有许多患者或家属拿到的胃镜检查报告单后一脸茫然,常常会因为一些不是很了解的炎症而恐慌,担心会不会癌变。但其实只有几种检查结果可能与癌变有关,应积极观察、治疗。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意思是在胃黏膜上皮中出现肠上皮,可见于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中,也可见于部分正常人。目前医学上采用黏液组化、酶组化及电镜技术等,将肠化生分为完全型、不完全型及小肠型或结肠型。现大多数医学专家认为,不完全型、结肠型肠化(也称为 Ⅲ型肠化)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见到肠化报告后应进一步检查。

  个别腺体囊状扩张,根据病理形态,胃黏膜腺体扩张分为单纯扩张和异型扩张。单纯扩张指腺体扩张程度较轻,腺上皮异型增生,可伴有肠化。目前认为它可能是重要的癌前病变。因此对活检胃黏膜有腺体扩张情况的,尤其是异型扩张的患者要进行定期复查。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也称为不典型增生。对这一检查结果要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可以说是一种癌前病变。轻度患者就每3~4个月复查一次胃镜,中度者2~3个月复查一次。重度者则应尽早手术治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