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9月03日> 总第1246期 > 20 > 新闻内容
为何一定要死在医院?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3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5月28日,健康时报刊发文章《安宁死的现实与困境》,在读者中反响强烈,不少老人打电话来讲述了对安宁死的支持与担忧。最近,一篇同样关于老人临终关怀故事的文章“火”遍朋友圈,讲述者是某三甲医院一线就职的大夫。

 

  当生命走到尽头,相信大多数人都希望死在家中,在自己的床上,被家人和朋友的爱环绕着。然而,这只是“希望”!这些人绝大多数还是在医院里度过最后的时光。他们全身插满管子,与各种监视仪器连在一起,照顾他们的则是一些陌生人。为何一定要死在医院?

  我想到了一个已经死去的病人。

  一个80岁的老人,他险些因为脑出血丢了性命。他的家属说:“不论如何,一定要让他活着!”4个钟头的全力抢救后,他活了下来,不过气管被切开了。他的喉部被打了个洞,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呼吸机不停地发出沉闷的气流声,一下下地把人造空气打进他的肺部。偶尔,他清醒过来,能睁开眼,用眼神表示意愿。这时候,他的家属格外激动,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拯救了他。”我说:“我们会尽力,关键是看他的命。”过了十天,他死了。我们没能拯救他,只是帮他延长了一点生命。

  可是,这延长的十天值得吗?

  后来,他肿了起来,头部像是吹大了的气球,气管套管的绳子在他的脖子上勒出了一道深红的印子。更糟糕的是,他的气道出血不止,这使他需要更加频繁地清理气道。每次抽吸时,护士用一根很长的管子伸进他的鼻腔,进入气管,在负压的吸引下,只见血块和血性分泌物被吸出来。这个过程很痛苦,只见他皱着眉,拼命地想躲开伸进去的管子。每当这时,他的孙女总低着头,不敢去看。可是,每天反复地清理,却还能抽吸出很多。

  我问家属:“拖下去还是放弃?拖下去不一定是对他好。”我想到曾经有个病人,他的儿子坚持有创抢救,病人醒过来后痛苦不已,自行绝食,不理睬儿子。而他们,仍表示要坚持到底。他的孙女说:“他死了,我就没有爷爷了。”

  治疗显得越来越无奈,他清醒的时间更短了。而这仅剩的清醒时间,也被抽吸、扎针以及身体的痛苦无情地占据了。他的家人轮班昼夜陪伴,显得憔悴许多,像是笼罩在越来越重的阴影里。他的死期将至,医生心里已经如白纸黑字般明晰,但家属依旧在幻想着奇迹,坚持着增加痛苦却收效甚微的救治。

  我的心情很复杂,对他的孙女说:“你在床头放点薰衣草,也许能让他舒服一点。”她连声说:“好,听你的。”第二天查房,只觉芳香扑鼻,他的枕边有一大束薰衣草,旁边还有一个红色的布袋,上面用黄线缝出一个“福”字。他静静地躺着,神情柔和了许多。

  十天后,他死了。他死的时候,肤色变成了半透明,针眼、插管遍布全身。他的面部水肿,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我问自己:如果他能表达出来,他愿意要这延长的十天吗?这十天里,他丝毫没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权力,生命的意义何在?如果能预知他活得如此痛苦,家属还愿意“有创抢救”吗?即使已经看到他备受折磨了,为何还不愿放弃?难道,让他活着,便以为是爱他?我想到一个胰腺癌晚期的病人,家属托关系费心地把他送进医院,他却趁着家属打电话的空隙,一纵身跳楼自尽。我想,家属明知无药可治,为何一定要让他死在医院里?难道也是因为爱他?

  如果是爱,这未免有些无知和自私了。无知,是因为家属不知道这样会使他更加痛苦,失去尊严地度过余生;自私,是因为他们不顾忌他的痛苦,违背他的意愿,坚持认为“让他活着就是爱他”。

  为了延长生命,却牺牲了最后的生命质量。从中,我可以看到病人的被忽视和无力感,主观感受的牺牲,权力的失去……只觉心如刀割。其实,当你遭遇绝症或死亡时,你将发现,一束薰衣草或许比冰冷的药水更有用;你将不会失去判断力而任人摆布、在恐惧空虚里耗尽最后一点生命,而是勇敢地接受生命教育,以属于自己的方式骄傲地死去。

  文章摘自微信公众号“丽莎大夫的故事”

 

  《安宁死的现实与困境》文章摘要(2015年5月28日健康时报第3版刊登)

  当生命走向终点,如何落幕值得深思。是坦然放手,在亲人与医护的陪伴下安然离开,还是奋力一搏,用最先进的医疗手段再争取一段时光?

  未知安宁死的理念之前,祖国大陆的老人更多是在插管、针剂的陪伴下离去,亲人后辈也是一再渴求“让他再多活点!”。但这样离去的老人可能很痛苦。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位老病号,清醒时曾跟子女明确表示不想接受插管等有创抢救。但当昏迷被送往医院后,子女坚持抢救。老人住院两年,每当神志清醒就哀求子女“我不想这么痛苦地活!”

  生命的到来与离去都属自然。安宁死正是寄望用和缓的医疗手段(缓痛等)让死亡自然来临,既不提前,也不拖后。不过在大陆,安宁死仍尚待法律支持、规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