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9月03日> 总第1246期 > 06 > 新闻内容
跟微信说“断”“舍”“离”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梁 缘 姚欣然摄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03日  查看次数:  

 

  微信的出现方便了我们的沟通,却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习惯性地刷朋友圈,似乎一旦错过就会一辈子错过似的。事实上,为了给工作和生活一个简单轻松正面向上的空间,是时候跟微信说断舍离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曹贤才把这种“离开手机就与世界失联”的错觉归为一种安全感的缺失(被遗忘)和对正向激励的渴望(被点赞)。在信息社会,信息意味着金钱、机遇、人脉,所有价值实体都在微信中被放大、虚化,人们担心被世界抛弃而成为了信息的无偿接纳者,而这就造成了信息负荷对心理空间的巨大压迫。人与人之间的联络变得密切而微弱,生怕把握不住信息社会的脉搏而被世界遗忘,于是我们点赞、评论、积极回应,累,但不亦乐乎。

  而与此相反的是,来自日本的杂物管理概念“断舍离”正以“清空环境,清空杂念,过简单生活”的新型生活理念通过微信朋友圈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看来,追求纯粹生活正是人们的渴望。但怎么和微信说断舍离可不简单。

  曹贤才博士介绍,其实不必时刻关注,可以通过几个方法来有效管理你的“微信时间”。

  “断”,不收取无用的垃圾信息

  将所有联络人进行分组管理,把不同圈子里的朋友整理归类,让朋友圈信息的呈现更加清晰明了,要区别哪些是真正的朋友,哪些只是点头之交。坚决拒绝朋友圈吆喝卖面膜的“广告朋友”,同时,别强迫自己给每位并不相熟的朋友点赞、评论,并期待通过这些虚拟的“掌声”和“鲜花”获得真正的友情。要减少社交媒体给自己的多重反馈,在生活中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到真实的人际交往中。

  “舍”,舍弃不需要的信息

  将无用信息清空缓存,定期评估微信群。其实,那些基本人数在100以上的群已经失去存在意义,而仅仅作为虚拟团体存在,所以退出类似无用的微信群很有必要 。同时,也别忘了定期评估微信公众号和联络人,一些与自己工作或兴趣无关的微信号最好取消订阅,否则过多的无用提示会让人精力涣散。

  “离”,改变对微信实时响应的习惯

  有些人已经形成了微信强迫症,有消息就立刻查看,甚至达到了每5分钟查看一次的重度强迫,而每次注意力转移需要我们用5到8分钟时间才能重新回到对原有事物的关注上。所以,把手机放远点,给自己定标准,每天固定时间处理微信信息,比如一天中可以定几个时间段,让每次处理信息的时间规定在5到10分钟,信息处理完毕就放下手机,不再实时关注。专注真实的情感交流,抽空约上家人朋友一起去喝茶聊天。培养至少一个能让自己专注的爱好,健身、读书等都比耗在朋友圈里有趣得多。

  对微信说断舍离,亦是对生活的整理。当时间得到有效的管理,当生活有了更多的自在空间,我们才是信息时代的主宰,要记得是我们在玩微信,不要被微信给玩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