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七、八、九月份都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轻者上吐下泻,重者一病不治也不乏个案。虽说病从口入,但却不尽是饮食不洁所致,很多时候可能就是一时疏忽,便要经历一场生死的考验。
野蘑菇毒倒了医学博士
中医讲,蘑菇具有益气强身、健脾开胃的功效。酷暑当头,来碗蘑菇汤口感细腻爽滑,味道鲜美,又可开胃解暑。当然,这首先得选对蘑菇,如果一不留神吃到了毒蘑菇,后果很严重。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的2014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显示,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占食物中毒事件死亡总人数的70%。
提起蘑菇中毒,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浙江省急诊分会副主委宗建平印象最深的就是早些年的“博士中毒案”。
当时一家三口人,小儿子和父亲都是大学教师,大儿子还是医学博士,从美国回来后来到宁波,在山上采了点新鲜的蘑菇,刚开始吃了没事,五六个小时后,三人陆续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就诊后医生建议住院,可这几位觉得自己的症状并不明显,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回到家,两位大学老师不幸中毒而亡,这位医学博士经过抢救好不容易捡回了一条命。
其实蘑菇有毒没毒是很难分清的,最好的预防方式就是不要随便吃。宗建平介绍,在我国,引起严重中毒的蘑菇大概有十多种,比如广东的致命鹅膏就榜上有名。有的老百姓觉得自己很有经验,更有甚者以吃到无毒新蘑菇为荣,可是往往就是这些沾沾自喜的小窍门差点要了自己的命。
毒蘑菇的品种不一样,对人伤害的表现、轻重程度也不同,有的人表现为恶心呕吐;有的人急性肾脏衰竭,来的时候连尿都没有了;还有的人肝脏受损,转氨酶一下飙升到了好几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医生告诉记者,他们医院从今年三月份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十多例吃了毒蘑菇入院的患者了。如果家属不知道原因、食用量、发病多久这些基本信息,医生准确判断就得需要更多的时间。每当这个时候,这个偏远县城重症监护室的血浆置换机就成了“重要功臣”,能否将与毒素结合的血浆及时置换出来,是成功救治的关键因素。
而对于身在宁波的宗建平来说,近年来,蘑菇中毒的病例越来越少,而各种吃野外植物或者菌类中毒的现象有所上升,比如 “金蝉花中毒”就是其中一种。金蝉花由蝉的幼虫在蝉羽化前被虫草菌感染而成,这种与“冬虫夏草”类似的虫草在当地被认为是大补之品,但是由于蝉的种类不同,采摘时间限制和每个人的体质差异,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就中毒了。而如果食用者忽略了口麻手麻的症状,未能及时入院进行血液透析,往往会造成悲剧。
生吃海鲜,潜藏病菌数量最多风险最高
炎炎盛夏,到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吹吹海风,吃吃海鲜可谓是一大美事。但如果你生吃或是误吃了加热不彻底的海鲜,正好又被一种叫副溶血性弧菌的家伙亲密接触了,那就惨了。上腹疼痛、胃痉挛,继而呕吐、腹泻、发烧便会排着队地找上门来。
“那年我回老家,表哥为了让我们尝尝鲜,上了一道在家乡被称为蛎糕的菜。蛎糕就是牡蛎,也被称为蛎蝗,在家乡常被生吃。”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蔡皓东教授讲述她遭遇过的类似经历,“结果当天晚上就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症状。大便像水一样,量较多,没有脓血。我们一起吃饭的人都出现类似的症状。所以我断定这是一起食物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为了查明原因,我把大便送去检验。几天后结果显示,这次腹泻的元凶是诺如病毒!”
下转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