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7月23日> 总第1234期 > 13 > 新闻内容
有一种责任叫放手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步 雯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3日  查看次数:  
   为让失聪的儿子过上正常生活,“同桌妈妈”陶艳波陪伴失聪儿子读书16年,被评为201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而在儿子大学毕业之际,陶艳波和儿子参加一档电视节目录制,却被现场专家诊断为“分离焦虑”。

  其实,现实生活中,和陶艳波一样,很多妈妈都过于担心孩子离开她不能独立生活。而面对孩子的成长,妈妈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放手。

  妈妈也存在分离焦虑

  “当时在节目现场,我给陶艳波母子进行了‘房树人测试’(测试受测者与家庭关系),结果出人意料。”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心理医生史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在妈妈的画中,妈妈说她画的是一家三口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儿子在中间父母围绕在两端;而儿子说自己画的是丈夫在摘苹果劳作,妻子在屋里料理家务,是自己成家后的状态,画中并没有妈妈。通过交谈得知:儿子已做好独立的心理准备,真正没有做好准备的其实是妈妈。”

  很多孩子上幼儿园时会大哭大闹,不愿意离开妈妈,这就是一种“分离焦虑”的表现。而在面对孩子走向学校、社会,与妈妈分开时,妈妈们也存在一定的分离焦虑。这是因为,从十月怀胎开始,妈妈就和孩子紧密联系在一起,已经习惯了母子一体的感受。

  对孩子要适时放手

  “要让孩子真正成熟起来,妈妈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抽离”,史宇医生建议,妈妈可以通过参加亲子课程等方式进行学习,适当地抽离回来。就像动物界的老鹰,当小鹰长出羽毛后,老鹰就会强行将小鹰啄出窝,让小鹰学会自己飞翔。

  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一岁不离身,三岁不离手,七岁不离眼,再大一些不离心”,史宇医生解读说,婴儿时期,孩子不能离开身边;三岁要在手能够到的地方;七岁要在眼睛的范围内;到一定的年龄,妈妈只要在心里挂念着孩子就可以了。如果还一味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不时打电话、发短信,不停揣测孩子的生活情况,孩子无法自己独立成长起来。

  建立自己的生活

  建议有分离焦虑的妈妈们要顺利度过这个阶段,需要将自己的生活重新调整,既关注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关注孩子,最重要是不要代替孩子去处理问题,而是要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校中,孩子遇到与同学关系的问题,父母不要替孩子解决,而是要和他商量怎样一起去处理。“你只有示弱,孩子才有可能会成长起来。”史宇医生建议。

  同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自己的生活兴趣,形成自己的生活圈,才能摆脱“离开孩子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心理障碍。这点对于家庭主妇型的妈妈尤其重要。必要时应当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