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会问,我平时洗头、游泳耳朵也会进水,侧侧头让水流出来就好了,怎么从来不觉得疼呢?每个人的耳屎有多有少,有软有硬,不一定都会对耳朵造成伤害。若是耳屎较少、较软,通常就不会影响到听力,也不会有疼痛感。
虽然我们不提倡对孩子耳道内的耳屎做过多的清理,但如果耳屎分泌过多或外耳道狭窄,耳屎不易排出,逐渐结成硬块阻塞外耳道,就容易形成耵聍栓塞。不及时取出的话,耵聍栓塞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硬,压迫外耳道的皮肤。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甚至肉芽形成。在洗脸、洗澡或游泳时,耳朵进水,坚硬的耳屎潮化膨胀,就易引起耳痛、耳鸣甚至眩晕等问题。
耵聍栓塞若紧贴耳膜,也会引起压迫症状,如耳鸣、头晕,甚至引起反射性咳嗽、头痛等,严重的还会引发鼓膜穿孔、中耳炎。长时间的耵聍栓塞和感染会引起外耳道皮肤破坏、骨质吸收产生外耳道胆脂瘤,疼痛症状十分严重,这时需要住院手术治疗。
所以,分泌物比较多、代谢旺盛的人应该定期清理耳屎,具有这一特点的孩子更要特别小心。孩子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皮下组织较少,紧贴软骨和软骨膜,且有极丰富的神经分支,更容易受到耳屎堵塞的刺激和伤害。
如果孩子耳朵内有较多耳屎堆积,妈妈最好带孩子去找医生来处理。较小的耳屎块用镊子夹取即可; 较大的耵聍栓塞则需要用特制的耵聍钩来钩取,若钩取困难时,可以先滴入耵聍水,待耵聍软化后再行钩取或采用冲洗法。
当然,生活中妈妈们并不是每次都会带着孩子到医院解决耳屎的问题。医生认为只要把握尺度,掏耳时不超过外耳道的三分之一,动作轻柔缓慢,使用较钝的挖耳勺,应该还是比较安全的。但要注意掏耳之后的两三天内防止耳朵进水,毕竟掏耳多少有点损伤,泡水后容易发炎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