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7月06日> 总第1229期 > 23 > 新闻内容
复旦健康传播学术年会聚焦新媒体健康传播
健康时报记者 尹 薇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6日  查看次数:  
   新闻背景:2015年6月27日,由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世界健康基金会、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学术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200名健康传播专家与会,探讨“新媒体环境中的健康传播与风险沟通”。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书记邬惊雷:

  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需做相应改变

  邬书记在大会上致辞表示,当下互联网的普及、新技术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新媒体时代,这对于健康传播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这种状态下做好健康传播,不仅可以让民众科学了解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机理,而且对调整和完善卫生和健康服务的模式,乃至对整个的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无疑都是非常有用的。

  韩国汉阳大学的韩国健康传播学会会长、教授Hye-Jin Paek :

  健康传播不当比疫情更伤人

  社交媒体可以有效获得公众对某事件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谣言滋生地,在社交媒体中,谣言甚至比事实扩散还要快。新媒体使用不当,对政府和公众都非常有害。比如这次的MERS事件就是这样。

  截至会议前一天,韩国MERS感染181人,死亡31人,目前情况正在好转。然而在这次事件中,韩国政府对媒体的使用并不得当,导致流言四起,很多学校、超市关闭,对社会造成很大影响。政府随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疾病的预防措施也需商榷。Hye-Jin Paek 教授说,政府提出的干预措施与本土情况不符,给公众带来很多困扰。

  因此,对于健康的管理者或者是政府部门来说,需要充分了解健康传播的重要性,建立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需要和传播平台合作。在公共卫生事件里,健康传播专家应该发出更大的声音,给整个健康传播过程带来好的影响。

  健康时报社总编孟宪励:

  健康传播领域应立足国家策略

  健康传播从狭义的角度看是基于各类媒介信息的分享与传播、以促进公众健康素养的提高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从广义上看它应该是包括政策法规、场地活动、公众教育等所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行为与传播。

  当下健康传播可用“下热上冷”来概括: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健康传播像今天这样受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国家意志、政策法规、社会动员、公众认知方面,却仍显遇冷,下意识的反健康观念也常常在主流媒体中不自觉地出现,健康传播效果和公众要求的距离仍然较大。

  健康的传播研究与实践,应该是强化国家策略、政府行为。既在形而下的层面上做足、做好健康知识的传播,有效地提高慢病防控效果,更要从形而上的层面上,从政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角度,把公众健康看作是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最基本的载体,看作是社会发展和谐幸福的终极目的和根本的归宿。

  世行一份研究报告应唤起整个社会对慢病防控的高度重视:当下40岁人群是中国各个领域经济政治的脊梁,这个群体遭遇慢性病攻击,将给中国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这不是一般的健康问题,这会危及中国的人力资本质量,让中国社会结构从中间拦腰折断,后果不堪想象。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董华教授:

  健康传播也要讲点艺术性

  我们的人群是多样性的,人有基础需求,也有高层次的需求,设计应该是可用的、好用的、爱用的,而且可以是长时间使用的。

  健康传播应该注重让真正的用户参与,根据用户的参与设计工具,让这样的设计更符合用户的需求。比如为私立医院做评估的时候,会有后勤、质管、护士等参与其中。

  健康传播中也可以可以考虑很多艺术形式,比如舞蹈、音乐、设计、艺术和视觉传播,甚至包括动画。当你教育公众或者是教育护士、医师的时候,用动画的方式就可以避免血淋淋的场景,传播的效果会更好。

  世界健康基金会高级经理徐健蓉:

  移动医疗方式多

  患者仍然辛苦

  如果我是一个糖尿病患者,我可以看到A公司开发的糖尿病管理平台,B公司的血糖仪,C公司的问诊服务,F公司开发的糖尿病APP,G公司开发的可穿戴设备、运动手环……这些服务都是割裂的,这迫使患者在不同的环节寻找相关的服务。

  因此,健康管理项目要做好,希望从患者角度出发,从病人发现信息、看病到后面康复服务,把医患互动、患者社区、持续监测、出院康复、院中治疗、预约挂号、健康咨询整合一体。如果有一家科技公司可以把这些内容整合在一个APP的平台中,我们的慢病健康管理会做得更好。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教授:

  移动医疗也要关注病人隐私

  移动医疗现在遇到很多机遇,但暴露的问题也很多,比较突出的是对患者的隐私缺少保护。由于医疗伦理的缺失,现在虚假医疗信息也充斥移动医疗产品,在实际中相关健康数据采集的客观性,以及设备运行的标准规范和操作人员培训等方面都不够规范。信息沟通和技术障碍也不时出现。在此情况下,高校及研究所要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对大数据如何整合、开发和利用。

  专家领航健康传播

  上海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孟建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

  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所长顾沈兵认为,健康传播要注重科学性、权威性、适用性。

  “上海发布”办公室副主任周凯分享了运行一个受网友欢迎的政务微博、微信的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杨震认为,健康传播应遵循生命医学四原则:自主、行善、不伤害、公正。

  沪上各大三甲医院直接负责人在圆桌论坛环节结合各自医院对医疗系统新媒体使用进行了介绍。尹 薇整理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