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5年07月06日> 总第1229期 > 20 > 新闻内容
慢慢地生活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6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最近,一则演讲视频火遍朋友圈。演讲者卡尔·欧诺黑讲述了自己对于越来越快的城市生活的反思,以及他对慢生活的感受。一起听听!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迷恋速度的世界。

  做每一件事都要追求更快,或者说要往更少的时间里填鸭进更多的东西。每一天每一刻都感觉在跟时间赛跑。用凯利·费雪(美国影星)的话说,就是“连瞬间得到的高潮(性快感)都嫌太久”。

  我最近在纽约路过一家健身馆,他们的橱窗上有个晚间新课程的广告,竟然是教快速瑜伽的!这就是为超级没时间的上班族们提供的“最佳”解决方案。这些人想要联系瑜伽,却只想花20分钟在上面。

  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你可以当笑话听。但当我给儿子念睡前故事时,关于我自己的“快生活&慢生活”警示铃响了。

  我发现,在一天的时间结束、我走进儿子的房间,给他读睡前故事时,就是不能把自己的速度慢下来:我会很快地念《戴帽子的猫》。我会这儿跳过几句,那儿概括几句,有时几句话概括一整页的内容。但是,儿子对这本书倒背如流,他就会因为我的敷衍省略而和我争起来。

  当一个爸爸坐下来,为他的儿子读故事,这本该是一天中最放松、最亲密、最亲切柔软的时刻,反而变成了争斗,变成了我要快他要慢的冲突……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我在乘飞机时看到一份报纸,上面有篇文章是为追求快速的人提供的省时窍门。其中一个窍门叫“一分钟的床前故事”。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多么棒的点子!”但还好,我的头脑清醒了一下,我退回一步想:“真的达到这种地步了吗?我真的忙到这种地步,要在一天结束的时候,用一分钟故事来敷衍我的儿子?”

  我把报纸拿开,做了一件我很久没有做过的事——什么都不做。我只是在思考,沉思了很久。而当我走下飞机时,我决定我要对此做些什么。我要研究整个的速食文化,以及这个文化对我,对其他人都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工作超负荷,小孩子也是。我37岁,却在80年代中期才结束童年。而现在的孩子们,天天在赶家庭作业,忙着补习或参加课外活动, 繁忙程度是我们这一代人从未想过的。直至后来我开始倡导“慢活主义”,我在我的网站上收到的最令人痛心的邮件,就是出自徘徊在疲劳殆尽边缘的青少年之手——他们恳求我给他们的家长写信,帮助他们放慢节奏,摆脱这超速的运转。

  其实,全世界已经有很多人在做着追逐时间的人意想不到的事:他们在放慢节奏。这些减速的行动中,有一种就是“国际慢活运动”。比如很多人都听过的“慢食运动”。这场运动开始于意大利,但已传遍全世界,现在已有10万多成员,遍布50个国家。而且这场运动只是被一个非常简单和明智的信条驱使,即当我们以不紧不慢的速度种植、烹饪还有食用食物时,我们将从食物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健康。

  从“慢食运动”中又产生了被称之为“慢活城市”的运动,从意大利开始,传遍欧洲和其它地方。这一运动中的城市开始重新考虑如何规划城市景观,鼓励人们去放慢节奏、去闻闻玫瑰花,而且相互交流。

  我最近有次被困在伦敦的M25环线公路上,在那里困了三个半小时。那才是真正的“该死的慢”!但是我想倡导的“慢活主义”绝对是一种“积极的慢”。积极的体现就是花些时间和家人吃饭,没有电视机在旁边干扰。或者在办公室里花些时间把事情全面梳理,做出最明智的决定。又或者只是花些时间慢下来,品味生活。我想,这才是慢活的目的。

  文章摘选自英国记者卡尔·欧诺黑的TED演讲,卡尔是全球慢活运动的一个领军人物,著有《慢活》、《慢的教育》等。

相关阅读

  “慢城”是一种新的城市模式,指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要求必须是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热情接待外来客人,鼓励积极参与公共活动,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54项标准和公约。自1999年到2013年4月,全球共有146座“慢城”。

  《探访中国慢城》(2011年5月26日3版)

  中国的首个慢城位于江苏省高淳县桠溪镇西北部,记者从南京乘车约两小时,穿过一段弯弯曲曲扬尘土路,看到横竖两块牌子,横着一块是“打造长江之滨最美丽乡村”,竖着一块是“国际慢城桠溪欢迎您”,上面有个蜗牛标识。

  慢城其实是条长约48公里、占地约49平方公里、连接6个建制村的生态观光带,居住着约两万人。在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前,这里被称作“生态之旅”。

  农家乐开业当天,有人专门问村支书慢城是啥意思,书记说:“‘慢城’就是我们这里原生态保护得好。别人来旅游,可以慢慢吃,慢慢玩,很悠闲,跟城市压力生活不一样。”

  慢城穿插在连绵起伏的两座丘陵之中,从入口起,柏油路两边都是花草,远处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麦子,水中倒映的白墙黑瓦农舍,犹如一张画。

  桠溪48公里的生态路上,每隔两公里左右就有一处农家乐体验园,正是采茶的季节,游客们在茶园嬉戏,采摘碧螺春。竹林里冒出了成片的竹笋,三岁的小孩就能拔起鲜嫩的竹笋。继续前行,还有桃树、梨树、葡萄、红薯、甘蔗、莲藕各种体验园……

  边玩边走走完全程,一天的时间打不住,再来上两个采摘,必须得住上一两个晚上,让人不慢下来都不行。

  《慢城里的慢生活——我的国际慢城体验》(2011年5月30日3版)

  在“慢生活”发源地的意大利,有座叫布拉(Bra)的小镇,人口仅1.4万,路边常常竖着“时速20公里”的路标,随处可见慢城的“蜗牛”标志。如果你走路快了,冷不丁会有一个年轻人拿着秒表走过来,问你为什么如此匆忙。他是“放慢时间协会”的会员,他们的工作就是手拿秒表、观察路人,如果发现有人不到半分钟就走了50米以上,他们就会上前给予“劝导”。

  现代欧洲,依然保留着不少生活节奏很慢的地方。比如英国。

  在苏格兰的尼斯湖湖区有一个小镇,有一个很有名的姜汁面包房,存在了近四百年。如此长的时间,连蜗牛都不知能爬到多远的地方去了,而这个面包房却还在原地踏步,没有分店,面积也没扩大,只能站下两名顾客,第三个顾客就得站在店外了。而且保持着手工制作,保持最纯朴的味道。

  不过,不仅是这个面包房存在着,当地居民也还很捧场,喜爱去买这种“老面包”。

  《我们的慢生活》(2011年7月28日3版)

  什么是慢生活呢?曾经是英国“慢城”组织主席的基德觉得,所谓典型的“慢城”生活,就是吃健康的食品,还有不能忘记与周围人的互动,同为你烹饪食物的人说几句话;花上一点时间停下来和别人聊上几句,一起工作享受生活。

  其他形式的慢生活还有:

  慢运动——做快运动增加的,是一个人的爆发力、速度、竞争意识;慢运动则是调节人的身心。比如太极拳,能在身体运动的同时调节气息,身心同修。

  慢思考——在欧洲的很多国家人们都不理解为何要加班。人们甚至觉得,加班只能证明员工的无能。

  并且,他们认为:越是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就越要有一种慢的思考在里面,否则就会像一根橡皮筋,绷得越紧断得越快。

  慢阅读——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德马出版过一本书,书名就叫《慢阅读》。他在书中写道:慢阅读并不是主张懒懒散散地阅读,一切东西都拖着进行,而是提倡一种细细阅读的观念。现在有多少人还在细细阅读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