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心肌梗死急救比世界足足慢了60多分钟。”在最近“心学院·媒体体验营”上,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聂绍平主任介绍的这一情况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
聂绍平主任解释,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疗是要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内(一般为发病12小时以内)行急诊介入治疗(医学上称为直接PCI),欧美指南一致要求,从患者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的时间(即门-球时间或D2B)应控制在60分钟以内,总缺血时间(从初次医学接触到血管开通)应控制在120分钟以内。然而,我国D2B普遍超过120分钟,而德国仅约为30分钟。
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贺晓楠介绍,造成延迟的原因主要在于五个主要环节拖了后腿,包括与患者有关的延迟、转运的延迟、非介入医院的延迟、门-球时间的延迟、介入医院的模式造成的相关延迟。
对于患者来说,最需要注意的是与自身有关的延迟。贺晓楠说,据统计,有46.7%的患者就诊时间>12小时,失去了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机会;仅有38.9%的患者就诊时间<6小时。导致这一延迟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认知贫乏,没有及时就诊或拨打急救电话;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时间过长等。
“五年前我回老家,小时候的一个玩伴说胸口老疼,我说建议赶紧去医院,当天是大年初三,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医院,结果没想到,我走完一圈亲戚回来,就听说他去世了。”聂主任惋惜地说,如果能及时赶到医院,一个电除颤也就救过来了。
但是更令人惋惜的是,即使已经赶到医院了,却由于家属和患者的犹豫而导致的延误。“在急救的时候,很多家属宁愿到处打电话询问朋友,也不相信医生的话。关键时刻,因为家属“掉链子”而耽误了救治,最让人痛心。”
聂主任说,曾经有一位急性心梗患者,送来很及时,当时的身体状态也适合手术,但在手术前,家属因为害怕风险而拒绝签字,打了一圈电话和家里人征求意见,最终导致时间延迟,患者心肌坏死,术后心脏长了室壁瘤,对心功能造成了影响,家属后悔莫及。
相关阅读
我的心梗救治经历
2014年7月3日中午,我在一家餐厅吃饭,多吃了几口,吃完就有点不舒服,心口像有什么东西堵着。下午堵塞的感觉也是时轻时重。晚上胸腔堵塞的感觉加重。八点半,觉得累,就睡下了。晚上九点半左右,胸腔内充塞和压榨的感觉把我憋醒了。一量血压,107~167毫米汞柱。这时我有点紧张,查阅资料发现颇似心梗前兆。再量血压,116~180毫米汞柱了!
几分钟后,我与家人开车到了附近的医院,是位女大夫接诊,当血压计的指针回落后,她的脸色陡变,马上让我躺上急救床,吩咐护士准备心电监护仪、打点滴、抽血。约20分钟后,验血结果出来了,大夫在抢救大厅大声地跟我和家人说:这是典型的心梗!随时有生命危险!必须马上转院抢救!我们这里抢救条件不够,你们赶紧叫120吧!
约12点,我们到达安贞医院急救大厅,医生对我进行溶栓治疗。专家告诉我,我很幸运,从发病到治疗比较及时,没有形成透壁型心梗,心脏没有受到明显损害。
由于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了“心梗”的到来,这为后来的及时抢救打下了基础。
胸闷的确是心梗发作的常见征兆,不过也要注意男女有别。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副院长曾经和团队在分析了一项涵盖全国31个省市109家医院1.4万例患者后发现,男性急性心梗发作症状很明确,主要是持续胸痛(67%)和大汗(70%);女性患者则主要是放射痛、后背痛、恶心呕吐多,胸痛和大汗相对少见,有时“自己都说不清楚”。
摘编自2015年01月15日第03版《闯过心梗鬼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