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将轻微的躯体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方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敏感、多疑、易受暗示、谨小慎微、对身体过分的关注、要求十分十美、性格内向的人,容易出现“疑病现象”。
有的人对自己的身体特别关注或是身体某处有一点不适都能觉察出来,如轻微疼痛、酸胀等,并由此推断自己有病,甚至假想为不治之症而烦恼。这些其实就是疑病现象的表现。
疑病现象由心理社会因素和医源性因素两个方面引起。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等。医源性因素则是由于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而引起患者的多疑,或医生做出的诊断不确切,反复令病人做检查等造成的。还有部分病人,在患躯体疾病以后,通过自我暗示或联想而出现疑病现象。另外,处于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比较容易出现植物神经不稳定的病状,如心悸、潮热等,对这类生理现象过分敏感、关注,甚至曲解,也是产生疑病现象的原因。
出现“疑病现象”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要耐心细致的听取患者的诉述,持同情关心的态度,尽量不要挑动患者的症状或要他们承认“疑病现象”,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必要时酌情服用安定和三环类抗抑郁剂以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