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4月16日时报12版《不做孩子的“代言人”》的文章,感慨万千,它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
记得2004年,我们家刚住进新房子的时候。当时住我们家对面有一小女孩,长得非常可爱。每次看到我,还没等她开口,她妈妈就忙着让她叫我大伯,但她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和我打过招呼。一天,她在楼梯口问她妈妈:“这位大伯住几楼呀?”我笑了,说道:“我们不是住对门吗?你不认识我了?”小女孩不好意思地笑了。
有一次,我和妻子从外面回家,正在开门时,小女孩也刚好和她妈妈回来,她探着小身子往我们家里望,可能是很想到我们家来玩,我和妻子也向她发出了邀请,在她正要迈进我家大门时,没想到她妈妈却说,“大伯他们还有事情,我们下次再去玩吧。”说完,拉起小女孩的手顾自回家了。我和妻子尴尬极了,不知说什么好。
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大可不必的。说实话,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可是大多都缺乏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他们除了在学校,平时基本上没有什么玩伴,更不懂得分享的快乐,还没有我们小的时候快乐。为此,建议家长除了不做孩子的“代言人”外,还能够多把交流的机会留给孩子,让他们去自己享受交流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