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郭启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放射科主任、教授,辽宁省医院协会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专业擅长:腹部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以及医院网络管理等。 患者到医院看病,抱怨最多的是“三长一短”(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候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医生问诊时间短);而医生在诊疗中,最浪费的时间就是写字,因为要写很多字记录这个病例,否则医疗文书就会有问题。
然而,这些问题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却比较少见,原因就是医院进行的信息化改造。该院患者的很多诊疗环节都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腕带完成的。
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每个环节上都要扫描腕带二维码,做到患者与计算机系统中的操作对象是同一人,而不是靠人眼睛完成主观核实。
如果手术的患者从被推进手术室开始,手术室、麻醉、病理、输血等多个流程和环节都由医生通过扫患者腕带二维码进行核实,每进行一步会通过文字,同步显示在家属等待区的大屏幕上,患者家属看着屏幕就知道患者已经进行到了哪一个环节。
患者的口服药也都包装在一个有患者二维码的单独密封袋子里,即使1/4片药也能单独放进袋子分好给患者,护士在给患者口服药的时候,扫描患者腕带二维码确认患者的身份,然后扫描口服药袋上的二维条码,医疗系统会自动核对这袋药是否是这个患者的,如果不是立即出现提示,确保患者用药的绝对准确。
同时,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医疗信息系统使医疗流程更规范,多科室多部门协作变得容易了,医生、护士非医疗负担当然也就降低了。比如,门诊病人从等待时间到医院挂完号、再到就诊的时间是多少,到药局取药时间是多少,这个人的就诊流程进行到了哪一步,通过信息化系统进入了一个可分析的状态,这样的分析就会改善医院里面的流程。
同时,通过这些医疗数据,医生甚至可以预测病人就医的疾病谱、危急病人的种类,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趋势,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便捷的人性化医疗服务。
目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认定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评价7级”和美国HIMSS认证的最高级别7级认证的“双7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