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中华医学会健康大讲堂第四讲:关注骨健康”日前在京开讲,由中华医学会、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联合主办,健康时报协办。
主讲专家:
马柯教授,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
“65岁以上老人,骨关节炎的发病率几乎达到80%以上。”讲座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马柯教授提醒,骨关节病最可怕的是它带来的慢性疼痛,会导致睡眠障碍、活动能力下降,甚至带来焦虑和抑郁。正确运动,对减轻这种疼痛非常有效。
定时器:常换姿势防疼痛 “很多患者问,我有糖尿病,又这么胖,膝盖又痛,你让我不运动该怎么办?我岂不是血糖控制得不好?身体更胖?我告诉他,你一定要做适量运动。”讲座现场,马柯教授这个问题,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儿上。
适量运动是什么概念?马教授说,就是要少量多次。如果每天必须跑1千米,那就分三次或两次完成,就像吃饭一样,少吃多餐。同时避免不良姿势和长时间的跑跳蹲。
“现在,很多老人会帮孩子做家务活,包饺子、做菜,有时蹲或站的时间较长,对关节不好。我建议老人家里备个定时器,设置30~40分钟,时间一到,警报响起,你就改变一下姿势,或者走一走,能帮助减少疼痛。”
拐杖:上了年纪该用就用 我们常看到,即使膝关节已变形得很厉害,出现了内八或外八,有些老人还是不愿用拐杖,觉得只要用了就丢不掉了。
“这种想法非常错误,老人外出时,如果有一个拐杖或支行器,不仅可减少跌倒风险,如果长期行走,可使关节受力发生改变,减少关节磨损。”马教授强调,老人上了年纪一定要合理使用支具。
如果是轻度关节内收或外收,都可通过机械来矫正,不过购买和使用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医师。
爬山杖:可减少一半压力 “爬山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但方法不对伤膝盖。”马教授提醒,爬山首先不能负重,另外,上山可以快,下山一定要慢,因为下山时关节承受的压力最大。而且下山一定别走坡路,要走台阶。因为走坡路,每次冲撞都能使关节软化速度更快。
马教授补充,如果手头有个爬山杖,下山时就可减少一半压力。不用的话,很可能爬山下来,你会发现骨关节间隙已被磨得非常小了。
跑步机:每次别超一刻钟 “跑步也有很多误区。比如跑步机超时跑。”马教授提醒,跑步机是被动奔跑,和在平地上跑完全是两种概念,这时容易发生软骨磨损和骨关节损害。所以他建议,如果老人喜欢用跑步机,那要减少跑步时间,每次慢跑或快走10~15分钟就歇一歇。
错跑姿势,勉强跑,也是常见误区。如果关节本身有一定外收或内收,或腰椎有侧弯,这时还勉强跑,只会加重磨损。另一误区是路况差,快速跑。在崎岖不平的路上跑步,发生扭伤和关节韧带撕裂的几率比较大。
相关阅读:慢性疼痛会让大脑皮层变薄
“我们和上海市脑功能研究所联合做了一个研究,分别对一组健康人群和一组慢性疼痛人群做了脑部核磁共振的研究,结果发现,每疼痛一年,大脑灰质的皮层就会丢失1.3立方厘米。”现场,马柯教授介绍,如果疼痛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话,一年时间,大脑灰质就会减少一个小拇指盖大的体积,带来的后果就是认知功能降低,甚至引起老年痴呆等疾病提前发作。
现场问答:
吃止痛药会成瘾吗? 有用吗?
马柯:止痛药肯定不会成瘾,包括一些阿片类药物,在疼痛存在的情况下是不会成瘾的,因为疼痛的刺激是减少成瘾最有效的方式。吃止痛药一定有治疗作用,因为疼痛其实是一种炎症反应,止痛药没有单纯地让你止痛,它一般是消炎止痛。
骨关节病的早期信号有哪些?
马柯:疼痛一般是最先的信号,而且骨性关节炎的疼痛是一种定位不清晰的痛。除此,还有僵硬状态,比如每天早晨起来下床后好像走不动路,或者手指关节握东西或刷牙都做不好。还有一些摩擦音,比如走路时关节都是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