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一位朋友偶遇闲聊,她说时值年关,不光工作忙乱,身体也来捣乱,最近全身都感觉不舒服,胸部和乳房胀闷,走窜疼痛,右侧胁下有一个硬块,像针扎一样,一按更疼。尤其是来月经前疼痛难忍,不吃止痛药就难以忍受,经色紫暗有块,性格也急躁易怒。想让我帮她介绍一位中医调理一下。
于是我介绍她到我们医院找针灸科疼痛门诊赵俐黎看看,赵俐黎主任把了脉后,让她伸出舌头仔细观察了一会,然后告诉她她的舌质紫暗有很多淤斑,号脉是涩的。这在中医上讲属气滞血瘀。
赵俐黎主任解释,这种情况一般多先由情志不畅引起,也就是心情不愉快导致气的运行不畅,时间长了,引起气血的运行瘀滞。当然也可能由离经之血(即内膜脱落所出之血)或跌打损伤,导致瘀血阻滞,进而影响气的运行。不管哪种情况,最后的病理结果都是气滞和血瘀同见。赵俐黎主任提醒,可别小看了气滞血瘀证,这两组病理同时出现的时候,说明病程已经比较长了,所以调理要麻烦一些。
赵俐黎主任先教她用艾条在三阴交、关元穴上方约2~3厘米的地方,做回旋灸,每日1次,每次灸30分钟。对于气滞血瘀的顽症,关键是应用艾灸。三阴交、关元穴是益气和养血的穴位。中医认为,艾灸有很好的温通作用,所谓“血得温则行”,所以用艾灸加上温阳作用很好的关元穴,目的是促进血液的运行。
然后又为她开了一个疏瘀通气的方子:川芎12克、香附12克、元胡12克、莪术12克,水煎出药汤约500毫升,每天分3次喝,坚持1个月。中药里川芎、莪术、元胡均是兼有行气和活血的双重作用,而香附善于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几味药配合,服用半个月以上,就可以使气滞血瘀证消除。
如果您也有类似我这位朋友的症状,不妨也试试以上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