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玲
活动现场
一不知:一根小香肠占了全天盐指标
调查:只有2.7%的学生、3.6%的家长和4%的教师能全部选出5种含盐高的调味品
二不知:低钠盐可将钠的摄入降三成
调查:1/4家长和教师、1/3的学生没听说过低钠盐,仅14.1%的家庭经常使用低钠盐
三不知:烹调使用限盐勺,零食要看营养标签
调查:1/3家长和教师、近1/2学生没有听说过限盐勺;只有25.5%家庭有限盐勺
活动背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主办、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国城市居民盐相关知信行调查”项目总结会在京召开。
我国的饮食讲究“咸鲜”,盐摄入较高,2010年的全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有近3/4的居民每天摄入的盐量超过6克。减盐势在必行,但如何减?许多人却一问三不知。
一根小香肠
占了全天盐指标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开展的“中国城市居民盐相关知信行调查”中,针对28000名学生、家长、老师的调查发现,只有2.7%的学生、3.6%的家长和4%的教师能够全部选出5种含盐高的调味品(酱油、酱类、味精、豆腐乳、花生酱/沙拉酱),其中对于花生酱和沙拉酱的认识最低。而对于含有隐形盐的奶酪和龙须面的认知度最低,约2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刘爱玲强调,身边的一些隐形盐特别要引起注意,像味精、花生酱等调味品中的钠含量分别为8160毫克/百克、2340毫克/百克;香肠和龙须面中的钠也很容易被忽视,其钠含量分别为2309毫克/百克和292.8毫克/百克,一根小香肠就把一天的吃盐指标都占完了。
低钠盐
降三成钠的摄入
盐中过多的钠是造成健康损害的主要原因,在盐中降低钠的含量对身体有一定好处,这就是低钠盐。然而,在本次调查中,约1/4的家长和教师、1/3的学生没有听说过低钠盐,仅有14.1%的家庭经常使用低钠盐。
低钠盐属于营养盐,它与普通盐相比,氯化钠的含量降了大约三成。传统盐的氯化钠含量在95%以上,而低钠盐中加入了30%的氯化钾,使氯化钠的含量降到了70%左右。这样,同样的盐量,钠的摄入却减少了。
这不仅是因为钾取代了钠,还因为钾刚好能起到制约钠的作用。若食物中增加钾的摄入,就可以削弱钠的嚣张气焰,低钠盐刚好起到这样的作用。
烹调用限盐勺
零食看营养标签
日常生活中,我们平时的饮食无非是一日三餐和零食,这两关也都有各自的控盐方法。
在家做饭的时候,限盐勺是减盐的好帮手,而吃零食的时候就得需要你仔细看一下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了。
但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约1/3家长和教师、近1/2学生没有听说过限盐勺;25.5%家庭有限盐勺,这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家庭经常用它。只有约15%的调查对象经常或总是根据营养成分表来挑选食物。
我们可以首先从限盐勺用起,这个小物件其实很好用。一个人炒菜用2克的盐勺,一顿饭一勺。两口人以上的家庭就用6克的盐勺,每人每天一勺。如果嫌麻烦,家里有几口人,就先把一天的盐量定好,放到盐罐内,炒菜时从盐罐的小孔撒盐,一天用完。
在选择零食的时候,应该擅于使用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注意观察其中钠的含量,尽量选择同类的食品中,含钠量较少的。
相关阅读:
2014年5月至9月,在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分别在广州、武汉、成都和沈阳市开展了“中国城市居民盐相关知信行调查”,共获得28000余名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和在校教职员工对盐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同期,与《健康时报》社合作,在四城市开展了“健康饮食全家总动员”科普宣教活动,向家长和学生普及盐与健康的知识,活动对于减少居民盐的摄入量,控制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起到积极作用。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也因此获得了第七届健康中国杰出贡献奖。
咋减盐?营养专家支几招
巧用调料增口感 研究显示,在1%~2%的食盐浓度下,添加7~10倍量的蔗糖,咸味就大部分消失了,而甜味由于添加少量食盐味道会增大。在做红烧肉、红烧鸡翅、鱼香肉丝这类的菜时就要注意了,很容易放多了盐却尝不出咸味。如果使用味精等调料,就适当减少盐的用量。不仅是因为其中含有钠,还因为这类调料会抑制咸味。
晚餐一个无盐菜 晚餐做一份不加盐的菜,和其他的菜一起吃,既不影响口感,也能减少一部分盐的摄入量。平时我们每天吃的盐量大、口味重,一下子减到6克,会适应不了。可以逐步减量,逐步适应清淡口味。比如从每人每天12克盐减到每人每天10克,再减到8克,用1年甚至2年的时间达到每人每天6克盐的标准。
用好食品营养标签 话梅、爆米花这些食物,不要觉得它们酸酸甜甜的,其实含盐量可不少。每100克话梅就含有7480毫克钠,相当于我们一天需要量的374%。所以,在选择零食的时候,应该擅于使用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注意观察其中钠的含量,少吃椒盐、盐渍的零食。详见《健康时报》2014年11月6日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