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12月18日> 总第1179期 > 23 > 新闻内容
什么是食品安全事件
健康时报记者 王 琪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8日  查看次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亿万百姓的身体健康。然而,不是所有的食品事件都是食品安全事件。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院士指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定义衡量,目前我们媒体报道中的食品事件大多都不是食品安全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定义为: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只有“有毒有害”和“对人体健康影响”两个元素并存才能构成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

  陈君石院士举例说,曾经有媒体报道北京烤鸭中存在致癌物质,引起群众拒绝消费北京烤鸭。但其实所有用木材和明火烤的食物都存在致癌物质,但我们要根据这个物质的含量多少、人们食用的频率等因素来判断北京烤鸭是否对人体健康构成真正的威胁。

  此外,消费者另一个误区就是对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的错误认识。“我们吃一口面包,其实就吃下去了七八种添加剂,但人们常常把添加剂和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物混淆,一说到添加剂就谈虎色变。”

  陈君石院士认为,现在中国食品领域出现的乱象主要因为:一、中国政府与群众在风险沟通工作上做得不够,群众经常处于“知情缺乏”的状态;二、国内缺少专业、权威、独立的民间食品信息交流;三、中国人缺乏食品安全的知识,这也是导致谣言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染色馒头”、毒奶粉、塑化剂、地沟油……近年来,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无不触痛国人的神经。食品安全也因此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议题,凡涉及“食安”,必定轰动。这也导致了像“速成鸡”、“冰块比马桶还脏”这类乌龙食品安全报道浑水摸鱼,以大众最关心的问题来博眼球、博关注。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表示,乌龙食品安全报道最大的影响不是食品安全本身,而是公众对我们整个食品产业的信任和信心,国人对国内食品产业常常持怀疑态度,这样的后果,和相关媒体信息收集过程不严谨、信息未经科学证实就发布不无关系。

  健康时报副总编辑赵安平认为,媒体在许多食品安全报道中都出现了误导性的信息,这都和记者与消费者欠缺相关专业知识有关。

  “我认为科学思维比科学知识更重要,如果有了科学思维,那就不会犯大错误。”赵安平强调媒体应对信息进行严格的核实,关于食品的报道须通过相关专家的审核才能发布,报道中的证据如果经得起专家和法律的考验,才能算有效证据。

  “媒体人要坚守媒体应肩负的责任和新闻伦理,面对食品安全等民生议题,要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严肃、认真、全面地去报道。”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总结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