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12月18日> 总第1179期 > 02 > 新闻内容
我们的教育幼稚病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王大龙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8日  查看次数:  

  日前,在上海市浙江商会第九次会员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谈到创新时说 ,中国的教是没有问题的,中国的学生全世界考试最好,但育即培养文化、情商,是有问题的。马云先生把“教”和“育”进行拆字理解,虽然是其个人见解,但他想表达的想法,我是赞同的。

  中国的确患了某些教育的幼稚病,比如,把开发孩子智力作为孩子成长的核心内容。经抽样调查,有60%的家长认为“智力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只有尽可能发掘智力潜能,才能培养出人才”。因而,很多人的教育忽视孩子生理、心理健康,漠视孩子人品陶冶。

  教育规律出现严重倒错  当前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当我们制造了许多少年老成的“小大人”时,在大学生和成人养成基本习惯、培育基础文明,包括进行“便后冲洗”、“人走关灯”这样的修身教育方面,却出现了有违教育规律的严重倒错。更有专家认为中国不缺人才,缺人品。 “人品”变成了社会最稀罕的资源。

  许多家长把功夫都下在孩子的智力上,忽视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社会上的某些宣传也从猎奇出发,过分渲染了智力开发的作用。去年北京市的几位教师统计了2294名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结果发现平均每天只有0.2小时,远远低于美国同龄孩子的人均1.2小时。据浙江浦江县一所中学统计,超过80%的家长不要求孩子从事家务劳动,只要学习好就行。华中师范大学刘荣才老师对此忧心忡忡,他谈到,国际教育组织在各种会议上都呼吁我们扭转智能中心主义的倾向。

  把孩子当神童培养不科学  这几年,“神童”的报道颇多,这里三岁幼儿会背百首唐诗,那里五岁儿童会解微积分,似乎给人一种印象,只要提早定向培养,教知识,孩子就能成名成家、成为神童。有的人甚至提出“零岁识字、三岁扫盲”的所谓“新理论”。

  家长们似懂非懂,纷纷效仿,谁不想让孩子超常呢?于是置办钢琴、电子琴,请画师、学外语、教认字,他们不顾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智力超常,就硬把早日成才的目标强加给孩子。

  教育学家认为,按照人的智力的正态分布来看,智商在140以上的超常儿童只占总体的万分之几,绝大多数的孩子智力属于中常水平。对这些中常的孩子采取超常的教育方法,只能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即使是智力过人的孩子,也要首先让他们学会做人,教之以德行,陶冶其情感。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诚恳地劝告家长们: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就,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他是否聪明,而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意志和品格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

  把“习惯”这一课补好  习近平同志在今年儿童节前夕的一次讲话中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恶丑。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成孩子良好人品的基础,而好习惯一旦养成,将让孩子终身受益。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因为在幼儿园里,我养成了许多好习惯。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包括从小让孩子培养卫生习惯、快乐习惯、自制习惯、诚信习惯、礼貌习惯、负责习惯、守规律习惯、节俭习惯、劳动习惯等。

  为解决马云先生所焦虑的问题,我想我们的教育应更全面关心孩子,注意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人性的塑造,使孩子从一个“生物人”真正转变为“社会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