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访专家:
王辰,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工程院院士
吕厚山,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
吕树铮,北京安贞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医师、教授
刘昌伟,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陆慰萱,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同样都是血栓,堵在动脉,不少人都知道可能诱发心梗,并且有疼痛等表现;可是堵在静脉,就很少有人知道其危害了,而且堵在静脉的血栓也没有啥明显症状。
静脉血栓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教授用了一个比喻:心梗就像一个会哭的孩子,因为疼痛等症状它会经常哇哇大叫,让你关注它。然而,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则是一个闷孩子,平时不会哭,一哭就是大事,属于隐匿的杀手。
近期,在全球第一个世界血栓日上,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血栓与血管专项基金,组织了一场关注静脉血栓预防的研讨会,竟然吸引了来自呼吸科、骨科、血液科、心内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参与,并且专家们一致认为:静脉血栓目前还处在,医生认识不足,患者不知道的尴尬境地。
呼吸科——
突发呼吸困难需警惕
“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如果我讲哮喘,课后一般会有很多提问;如果讲静脉血栓,提问者则寥寥。我能感受到对这个病无论是从诊断、治疗还是预防,医生和患者的知晓率都有待提高。”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陆慰萱教授说道。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要高度怀疑肺栓塞?
主要看这个病人有多少高危因素,比如长期卧床者突然间出现了呼吸困难、胸痛,同时下肢有肿胀或是静脉血栓病史就应警惕肺栓塞发生。国外有相关研究显示,如果有效预防,医院血栓的发生率会减少50%。
另外,针对民众要加强血栓的科普教育,比如在国外静脉血栓预防指南上就写了一条坐长途飞机要选走道座位。因为长途飞行时若选靠窗户的位置,就会觉得起来一次麻烦,再加上喝水少,少运动,时间长了容易发生血栓风险。如果在走道座位则进退自如,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
血管外科——
下肢栓塞可能要人命
一说到血管,所有的人都知道血管里流淌的是鲜血,但却不知道血栓恰恰也发生在血管里。俗话说“不通则痛”,在血管外科医生来看,不通可不光是痛,还有可能要人命。
无论哪一支血管里堵了,其他器官的功能都会受到威胁。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刘昌伟介绍,其中如果下肢静脉血管被血栓堵了,往往被患者所忽视,一是早期症状不典型,二是其导致肺栓塞的危险性很多人都不知道。
如果血块在静脉里面形成了栓塞就是静脉血栓,其直接危险是肺栓塞而导致死亡。
对于静脉血栓预防,建议一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动起来,避免血栓形成或是脱落,但注意不要过度运动,以防肌肉拉伤;二是控制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都会使血管发生病变,无论是动脉还是静脉都容易发生血栓;三是确诊有血栓一定要及时治疗,以预防肺栓塞。
心内科——
肺栓塞易被误诊成心梗
不少心源性猝死的人,真正的死因可能并不是突发心梗,而是死于肺栓塞。因为腿部深静脉里的血块脱落后会随着血液流到心脏,而心脏不断射血就可能把血栓嵌到肺动脉里面,形成肺栓塞。
如果是小块的肺栓塞,一点一点堵塞肺动脉或是出现反复多处的肺栓塞,患者会表现出一走路就气短,甚至是喘不过气来,很多病人会误以为是心衰、冠心病、心功能出了问题等。若是大块的静脉血栓突然堵在肺动脉,则会引起急性肺栓塞,患者会突然不明原因血压下降,甚至发生猝死,但进行心脏冠脉造影、心功能检查都显示正常。
防范肺栓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一科吕树铮教授教授建议,不要长时间下肢不动弹,尤其是长期卧床或是久坐者,要经常活动下肢。“曾有位病人总感觉胸闷,其实是早期的小块肺栓塞但不严重。他要求住院打点滴。躺了43天后一下床血压骤降,突发肺栓塞,转到北京安贞医院还是没抢救过来。”
骨科——
膝关节置换术后,半数人发生静脉血栓
说到对静脉血栓的关注,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所长吕厚山教授用了被迫两个字。
原因是1997年和1998年之间,连续有两位病人在手术后突然死亡,经过检查,这两位患者被高度怀疑是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引发的死亡。
从此,吕厚山教授就开始研究和琢磨骨科手术中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经临床数据研究显示,在做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中,静脉血栓发生率是50%;髋关节置换手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是39%,这些数据说明,中国人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不低。
这就提示,在以后的关节置换手术中,应该更加规范,以此降低深静脉血栓造成的危害。比如,有静脉曲张的人和没有静脉曲张的人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其处理的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再比如,医生和患者谈话时,患者会知道为了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要用到抗凝药物等,以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
防范静脉血栓,不仅是骨科医生需要注意的,而是涉及到心内科、呼吸科、外科等多个科室,尤其是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比如说肿瘤患者、骨折患者、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等,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意识到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并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