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Sarunas Narbutas,是一名慢粒(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虽然我还是立陶宛癌症患者联盟主席,现在还是立陶宛共和国总统办公室法律顾问,但我永远的身份是慢粒患者,这也是我事业的起点。
患上白血病,还能成就一个人的事业,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但我确实做到了。8年前,当时的我还只有18岁,在很多人看来成年了,该有自己的生活了,我却被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好在诊断后的一个月我就开始服用伊马替尼,又过了一个月,我就达到了血液学完全缓解期,六个月后,进入细胞遗传学缓解期,一年以后,进入分子生物学缓解期,现在已经过去八年了,仍然在服用伊马替尼,但这八年来,我的生活像很多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一样,丰富、多彩。
也许是患上这个病的缘故,我逐渐走进生命科学领域。我也知道了慢粒这个病的治疗现状,当时在立陶宛,只有16.5%的患者可以真正接受到现代的治疗方式。从2007年开始,也就是我患病一年以后,当时还不像现在这样有活跃的诸如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作为平台。我只能用网站和博客来为我们慢粒患者请愿,希望像我这样的慢粒患者都能得到政府资助的治疗。
我在网上开设了一个请愿的网站,呼吁所有的慢粒患者都到网上来签名请愿,三个月的时间,我们收集到了24万人(相当于立陶宛全国人口12%)的签名。在当年五月份的时候,我们提交了这份请愿,这是立陶宛史上的第一份网上请愿。当时还在立陶宛国会上进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19岁的我,也因此成了新闻上的活跃分子了,我在20多个国家级的新闻上都有露面。果然,请愿人数之多,也对立陶宛的政治产生了影响。在下一年的政府预算中,他们对慢粒患者的预算支出增加了20%。
告诉大家一个数据,直到2008年,立陶宛有50%的慢粒患者可以得到现在的这种政府资助的规范治疗,而到2011年时,立陶宛整个的慢粒患者都可以得到这种规范治疗。立陶宛对靶向药物的报销比率从25%提高到了75%!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生命科学,了解政治,学习法律,虽然我是一名慢粒患者,但我成了一名擅长生命科学的专业律师。现在,我在维尔纽斯大学法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今年6月份起受邀加入立陶宛共和国总统办公室担任法律顾问。
在“9·22世界慢粒日”前夕,参加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慢粒患者大会,作为一名慢粒患者,我想告诉大家,我的生活没有因为患上慢粒而停止,而是更精彩,你们也可以的。
相关阅读
国内首个慢粒患者治疗路径图发布
健康时报记者 李凯菲
在近日召开的“9-22国际慢粒日暨‘知晓我的融合基因’患者觉醒项目启动会”上,国内首个慢粒患者治疗路径图发布,作为设计者,浙江省第一医院血液病科主任金洁提醒,患者在确诊后服用一代药物伊马替尼的话,一定要在服药后第3、6、12个月这三个节点去复查,监测融合基因水平,如果未能达标应及时做基因突变检测,选择合适的第二代药物。“需提醒的是,这三次复查可不是查个血那么简单,而是去正规血液中心做分子学检测。”金洁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