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10月13日> 总第1161期 > 03 > 新闻内容
找工作应该懂些心理学
健康时报记者 文 雯 王 琪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3日  查看次数:  


■受访专家

  闫巩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南极科考队心理学专家

  肖震宇,中科院心理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研发部主管

  陈祉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

■精彩阅读

会判断

    职业就像跑步,有的人是马拉松选手,有的人是短跑选手,短跑运动员一定要个子高,因为步幅大,有优势。让王军霞这样的马拉松选手跑短跑肯定就难以发挥优势。一个人对自己优势的判断至关重要。

巧用劲

    有的学生在打球,有的唱歌跳舞,而你在啃书本,表面上看你在学习别人在玩,实际上,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全面锻炼心理成熟性,而这种心理的稳定成熟,在日后的考试中必然能祝你一臂之力。那些埋头苦学、从没有松懈过的人,反而会因没调节好生活而过早地耗尽潜力。

懂调剂

    为了对南极科考队越冬队员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闫巩固回访了上百名老一辈的科考队员,询问他们在当时艰苦而又封闭的环境下如何调剂自我,一些老队员的回答让他大为吃惊,就是要“眼里有活”。

解压力

    你本来踮着脚可以摘到桃子来慰劳自己,但你却非得去摘遥不可及的椰子,其实并不是我们没能力摘到果子,而是想摘到更大、水分更多的果子,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条件的差距就产生了自然的压力。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师大心理学院与师生交流时,特别了解了心理学科发展及其在某些职业中转化运用心理学的情况。其实,懂些心理学或许有助于你找到理想的工作。

  应试策略有必要,但心理成熟更重要

  一年一度的国考季即将到来,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将参加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并非单纯的应试。一些人或许不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个考试就增加了心理测评。作为最早担任国家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测评处项目负责人的心理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闫巩固教授对国考有着自己独特见解。

  闫巩固说,从事行政管理对智力和能力是有要求的,比如推理能力、对信息的接受判断能力、协调能力等,而行测、申论实际上也是对考试者的一种职业能力测试。但只要是考试,就要考虑到应试策略的问题。

  由于公务员考试热近几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专职备考数年的也大有人在。正确备考很关键。“考试考的是你要进入的领域的能力,而不是这张试卷本身。”闫巩固认为,有很多人在考试前都大批量地做往年真题,把心思全部放在考试试卷上。

  可是,“考评一个人的能力,除了考试,还有很多别的方法。有的学生在打球,有的在唱歌跳舞,你在啃书本,表面上看,你在学习,别人在‘玩’,实际上,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积累锻炼人的心理成熟度,而这种心理状态的稳定成熟,在日后的考试中,必然能助你一臂之力。”闫巩固强调,那些只会埋头苦学,看似从来没松懈过的人,反而会因没有调节好生活而过早耗尽精力与潜力。

  闫巩固曾在心理测量课程中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写下本学期的看书情况,把整本教材看完的学生,所得平均分数是最高的;选择自己感兴趣部分看书的人,分数差一等;但那些只在课堂上听讲,从来不看书的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少分数十分拔尖的学生。

  “第三类得高分的学生具有更大的能量和潜力,因为他们不是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而是通过更广泛的领域来获得知识。”闫巩固说,不是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而是有效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考试不能临时抱佛脚,而应该靠平时的积累,但积累不是单纯的平时的“啃书本”,而是把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一通百通。

  明白自己的优势,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职业就像跑步,有的人是马拉松选手,有的人是短跑选手,短跑运动员一定要个子高,因为步幅大,有优势。让王军霞这样的马拉松选手跑短跑肯定就难以发挥优势。”在闫巩固看来,选职业前,先对自己所具有的优势的判断至关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知识多,有的人很胆大,有的人擅长说,有的人擅长写,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中科院心理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研发部主管肖震宇建议,在找工作前,先给自己做个评估,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也可以做MBTI人格类型测试等来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

  而选择职业与工作,不光要看特长,还要考虑兴趣及愿望,以及现在的资源和机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陈祉妍曾经给一个高中生提供职业规划建议。“他比较不爱说话,不喜欢人际交往。在面临出国选专业时,我就开玩笑说,你可以做牙医,因为相比其他专业,牙医不太需要和患者交流,患者都是张着嘴的。”后来,她给这个高中生做的测量结果显示,他真的比较适合做牙医或者药剂师。

  不过,陈祉妍提醒,这并非就规定了性格是判断职业匹配的唯一条件。因为,人可以创造自己,内向和外向并不是绝对的,内、外向只是反映了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技能和意愿。很多人表面上呼朋引伴的,他却认为自己很内向,有很多独处的需求。而一些文雅恬静的人,可能在好朋友面前很疯狂。

  在肖震宇看来,有些品质有助于从事很多种类的工作,但单纯从一个人性格方面考虑适合哪种工作,是非常片面的。人的性格,先天后天各占一半,在常人看来,外向的人适合做销售,内向的人适合做研发,其实这两者也可以互换,因为工作本身会对人有一个培训和促进。只不过,相对于性格更匹配的人来说呢,可能花费的时间更长一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如发现这些长处,以此找对合适的工作。

  “眼里有活”是工作乏味的调节剂

  选择好适合的职业与工作,也并非就自此一片坦途直至终老。人生路途漫漫,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职业生涯中度过。如果说择业需要对性格、优势、心理状态有个良好的评判,那么随之开启的漫长工作旅程中过出现的枯燥、乏味,乃至挫折、打击、抱怨,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调剂才能从容应对。                              下转14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