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报1144期19版《白岩松谈医生的五重价值观》,其中谈到很多医患矛盾是医生在替医改太慢背黑锅,如果医生一上午看五六十个号,水都不敢喝,如何做到耐心地倾听每一位患者的声音?
前不久,笔者一次就诊经历,感受了医生“惜言如金”的困惑。
近半年我的嘴唇时有颤抖,在县医院看过几次门诊后,大夫建议到市里大医院看神经内科。次日早8点去市某三甲医院就诊,大楼各科的候诊大厅坐满了求诊的患者,神经内科的专家号已挂到了39号,轮到我进诊室已经11点多钟。就诊时大夫只问过我几个问题“哪里不舒服”、“有多长时间了”,随后很麻利为我开了处方,当我仍想咨询一个问题时,大夫已经叫了下一位患者。
我从挂完号到进诊室,其间候诊至少等待了三个多小时,而我在诊室的时间前后不过五分钟,与大夫只对过几句话,给我的感觉是大夫接诊真是“惜言如金”。可我事后想想,眼下病人就医都往大医院跑,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而中、小医院则门可罗雀。就拿我那天上午就医来说,一个上午大夫至少看40多个病人,从上午8时到12时共4个小时即240分钟,每个病人就诊的时间平均只有五分多钟!从大夫询问病情、作门诊病历记录、作简单的检查到最后开处方或检查单,这一系列的工作要在短短的六分钟完成,而且还是连续作战,可以想象其紧张程度。病人想咨询一下,可后面这么多患者等着呢!想起那天大夫去方便一路小跑的模样,我就明白大夫为何“惜言如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