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之后,寒气侵袭,加上刚过去的夏天,很多小毛病开始在换季时节显现,让人有点措手不及,其实“秋天病”关键在防,防不胜防之后关键就是调养了,如何养出秋日好身体,跟专家们一起学学吧!
脸上长色斑:要调养肝脏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皮肤科 史 飞
刚刚过去的夏天里,即便小心也难免晒太阳,可有的人皮肤薄,夏天过去了,斑却留下了。
防治色斑首先是要避免多晒太阳,其次是要注意调理肝脏,内外因都解决了,就可跟色斑拜拜。
色斑的产生,不光是皮肤上的问题,往往是整个人体健康状态的一个表现。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皮肤上的病变,都是与五脏六腑有关系的,脸上长黄褐斑,中医就认为与肝关系很密切,而肝主情志,肝气横逆就会造成情志的不舒,如果经常发脾气,容易激动,就容易长斑,中医称之为肝斑。如果长斑,可能肝脏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注意了。
哪些人爱长斑呢?精神压力大的、休息没有保障的人,特别是经常加班的人,容易长黄褐斑。经常日晒的,比如户外工作者,容易长色素斑。因为长期接受日光中紫外线的辐射,色素代谢会产生异常。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容易长色斑。
支招:吃点维生素E。治疗色斑,方法也很简单。主要有口服药物和微创手术两种。在口服或外用药效果好的情况下,就不做有创伤的治疗;如果口服和外用药物效果不好,可能就要手术治疗。
还有维生素对皮肤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自由基的产生对于皮肤的老化包括皮肤炎症是有很大影响的,尤其是维生素E,抗自由基效果很好。长期服用复合维生素,对于延缓皮肤老化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能过量,否则就会造成维生素中毒。
带状疱疹:中医火针见效快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 黄石玺
每到换季时节,免疫力差的人群往往容易引发带状疱疹。因为主要发生在腰部和胸部,呈带状分布,疱疹一般都是红色的,所以形象地称之为“火龙缠腰”。
引起带状疱疹的病因很多,劳累是其中的一种,上火、感冒、发热,这些都会诱发疱疹。还有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老人长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8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有5%是恶性肿瘤引起的。因为老人生病后本来免疫力就低下,恶性肿瘤放疗化疗,会使人的免疫力更低下,很容易诱发带状疱疹。青壮年发病则大多数是疲劳、作息不规律、体质下降引起的。
中医将带状疱疹分为三种类型:
最常见的是肝火型疱疹,这种疱疹颜色比较红,疼痛很剧烈,同时可能有烦躁、口干、口苦、大便干燥等上火表现。
脾湿型疱疹,颜色比较淡,但是水疱比较大,有些严重的水疱会化脓,因为体内湿气较重,所以患者会感到身体发沉,不想吃饭。
气血瘀阻型疱疹,一般在带状疱疹好了以后,还留有神经痛,尤其晚上痛得比较厉害。中医一般认为是气血瘀阻引起的。
支招:火针祛疼痛最快一周。现在治疗带状疱疹用针灸效果很好,特别是用火针。有些患者,刚开始3天以内,用火针治疗,一般3~5次,疼痛就没有了,1周左右后期的疼痛也消失了。
西医治疗首先是抗病毒,其次是止痛,然后就是用一些B族维生素的神经营养药促使神经恢复。这些方法也很有效,但对留下的神经痛还是没有针灸效果好。
骨关节炎:非药物治疗更合适
北京积水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伍沪生
秋天一凉下来,就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会感觉膝关节和手指关节偶尔有一些疼痛,并有慢慢加重的趋势,甚至发生肿胀,这很有可能就是得了骨关节炎。骨关节炎是骨关节自然老化的结果,没有什么好的预防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肥胖也是引发此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骨关节炎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但是发病非常隐蔽,开始时不知不觉,偶尔有轻度关节疼痛,间隔时间非常长,疼痛时间非常短。随着病程进展,疼痛的程度加重,疼痛持续不缓解,可以发现关节肿胀,这一般是轻微滑膜炎的表现。检查骨关节炎最主要的是X线片,大多数都可以得到明确诊断。
骨关节炎治疗是个综合性的治疗,首先由于它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非药物治疗是最基础的,国际上有一个骨关节炎治疗的“金字塔”,作为金字塔底座的就是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很多种,比如运动疗法,通过运动锻炼可增强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韧性,增强软骨和软骨细胞对机械应力的敏感性。对于肥胖的人来说,运动也是很好的预防方法。辅助器械,如手杖、护膝和矫形鞋等,可以减轻患肢的负重,保持肌力和关节活动度。中医针灸、按摩,以及其他的物理疗法都能很好地缓解病情,帮助肌腱得到伸展,肌肉得以放松。
支招:减减肥,多吃萝卜生姜。想预防骨关节炎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避免肥胖,要适当地减体重。中老年人要注意低脂、低糖、低盐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这样能够减缓骨关节炎的症状。萝卜维生素含量很丰富,如维生素A、维生素C有抗氧化作用,能对软骨有保护作用;生姜辛辣,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含有生物碱,也能缓解关节炎。洗热水澡可以增加关节的温度,使疼痛得到缓解。
摘自《100位京城名医详解困扰中国人的13类疾病》,中央电视台《健康早班车》创作组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图片来自《李志刚教授之拔罐教科书》,李志刚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