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09月15日> 总第1155期 > 20 > 新闻内容
病毒女斗士赵敏
健康时报记者 田 茹 驻解放军302医院特约记者 洪建国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5日  查看次数:  

  执着

  冲在救治非典的第一线,却不幸感染。她先后6次病危,又一次次坚强挺过。康复出院当天,她又重返“战场”,就这样,与非典病魔激战了106个日夜,挽救了无数濒临死亡的生命。

  亲切

  第一次来302医院就诊,艾滋病患者都会拿 到一张粉红色的卡片,上面印有赵敏的手机和家里电话号码。有些外地患者可以在当地拿药,但三个月复查的时候,一定要来找赵敏主任。“只要赵敏主任看了,我才觉得踏实。”

  无畏

  戴着薄薄的一层口罩,赵敏带领医生护士们 开始进行抢救,大量分泌物不断从患者的呼吸道喷出,喷得满脸都是。她来不及擦一把脸上的污物,一遍一遍为患者按摩心脏,分泌物的味道弥漫了整个病房。

  人物简介

  赵敏,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传染病医、教、研工作近30年,擅长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在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机会感染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临床与基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新发传染病防治和感染性腹泻防治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人们只知道解放军302医院是一所传染病医院,但很少有人知道,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是该院病毒防控的核心阵地,俗称“病毒窝”。来此就医的,都是国内外传染病中的疑难杂症,传染性极强。

  非典、甲流、禽流感……我们或熟悉,或曾亲身经历的这些可怕的病毒,一次次侵袭着人类的健康,然而,一次次,活跃在疫情处置最前沿的,总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就是解放军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敏。

  大陆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在这里救治

  1991年,中国发现第一例大陆居民患上艾滋病。

  这是一位B超医生,前往国外进修一年,回国后,反复发生肺炎。直到第三次发生肺炎之后,医院对他进行了艾滋病毒检测,结果出来后,这位患者很快就被转到302医院赵敏所在的科室。

  那时,艾滋病被认为是传染性很强的“超级癌症”,患者住院后,被放到走廊最尽头的病房,护士进去时,要戴两层手套、两个口罩、两个帽子、两个鞋套,还有厚厚的隔离衣,即便如此,还是能不进去的时候就不进去,平时多是用对讲机和患者沟通。

  那时,大家的反应就是,“听说你们科室收了艾滋病患者……”那眼神,看赵敏他们都像是艾滋病患者似的。

  在这样恐“艾”的氛围下,时任主治医师的赵敏在医院老专家王凝芳的带领下,对艾滋病进行了血清学、免疫学、细胞学、病毒学、病理学及发病机制等系统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多项填补我国空白的研究成果。

  之后,赵敏始终把艾滋病这个世界性医学难题当成自己临床科研的一个主攻方向,她不仅注重艾滋病患者身体的治疗,更是把目光投向了这群“特殊患者”的心理抚慰。

  比如第一次来302医院就诊,艾滋病患者都会拿到一张粉红色的卡片,上面印有赵敏的手机号码和家里电话。

  有一位患者刚被诊断为艾滋病时,整个人都崩溃了,经常给赵敏打电话,或咨询病情、或倾吐心声,每一次赵敏主任都耐心地倾听,一次次进行劝慰和指导,如今,他病情控制很好,事业上更是很成功。

  有些外地患者可以在当地拿药,但三个月复查的时候,一定要来找赵敏主任。“只要赵敏主任看了,我才觉得踏实。”

  如今,众多的艾滋病患者在赵敏主任的治疗下,正常生活。现在也认为艾滋病只要患者心情舒畅、配合治疗,病情完全可以得到控制。

  近来临床中,老年艾滋病患者比例在升高。“有些老人甚至有这样的想法,艾滋病有6~8年潜伏期,患病后还能免费吃药,也不一定能活那么久了,不如及时行乐。”赵敏主任感叹,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给自己带来痛苦,也导致疾病传播,更增加了国家的负担,太不应该了。

  55型腺病毒群体疫情得到控制

  在解放军302医院的院史馆里,珍藏着一面由75名患者签名送给赵敏的锦旗,锦旗上写的“解病患医术高超,暖民心医德高尚”14个大字,不仅是对赵敏医术医德的最好诠释,也叙说着一个惊心动魄的疫情处置故事。

  2011年岁末,某地突发群体性发热事件,患者咳嗽、流鼻涕、高烧持续不退,而且疫情波及范围迅速扩大,传染人数不断上升,从出血热、甲流、流感、到炭疽等传染病被一一否定后,无法确定的病因一度引起了民众的恐慌。

  当天下午,正在出门诊的赵敏接到了处置疫情的紧急通知,于当晚11点赶到目的地。到达疫情现场,经过检查、结合检测报告等多种情况汇总后,赵敏说:“这是一种新型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应该检测支原体、衣原体和腺病毒!”她胸有成竹的判断,使现场弥漫多天的紧张气氛略有缓解。随后有关部门对这三项病原进行了检测,果然发现腺病毒呈阳性,最终锁定突发疫情的罪魁祸首——55型腺病毒。

  找到了传染源,确定了病因,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为提高当地医护人员对这种新型传染病的诊疗水平和防护意识,赵敏一边指导救治患者,一边加班加点组织编写了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和感染防护手册,并深入基层医院和卫生院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普及。

  下转20版

  一位姓杨的患者,病情严重,多次出现呼吸衰竭,赵敏24小时守在病床前,随时观察病情发展,修改治疗方案,经过4天4夜的抢救,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出院时,他紧握着赵敏的双手,满含热泪地说:“在病房看到您都是戴着口罩,虽然看不见您的脸,但您的声音我早已非常熟悉,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从进驻疫区直至完全解除疫情警报,赵敏在疫情现场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一个多月。2012年春节刚过,“55型腺病毒”又在另一个地方兴风作浪。这次,赵敏组织编写的《人B组55型腺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和《腺病毒感染防护手册》,使整个疫区的救治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与非典死神擦肩而过

  2003年“非典”肆虐,赵敏所在的科室首当其冲扛起重任,3月5日,赵敏很清楚地记着这个临危受命的特殊日子。

  当天早上,赵敏还在为全北京市军队医疗机构介绍广州非典情况;下午,就接诊到301医院转诊来的三位特殊病人,其中一位刚从广东进货回来,高烧不退。随后,父母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在病原不明的情况下,赵敏对病人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各项指标显示:这三位病人都是北京市首批输入性非典患者。

  在“非典”之前,提倡“零距离”接触患者,医生诊断时不戴口罩,专用防护口罩更是储备不足。在此情况下,赵敏就戴着薄薄的一次性口罩,带领医生护士们开始进行抢救,大量分泌物不断从患者的呼吸道喷出。但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挽救患者的生命,赵敏来不及擦一把脸上的污物,一遍一遍地为患者按摩心脏。

  抢救持续了6个多小时,赵敏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简单梳洗后又回到患者的身边。已经连续两天晚上没有合眼、又抢救了6个小时的赵敏,在3月11日发烧了。“还是没逃过”,回忆起当时紧张的情景,赵敏笑着说。

  赵敏住进了自己熟悉的隔离病房。非典病毒使她先后数次病危,面对死亡,她泰然处之,经过一个多月的静心治疗,赵敏凭着坚强的意志终于挺了过来。康复出院的当天,她又主动请缨,重返抗击“非典”的战场。就这样,她与“非典”病魔激战了106个日夜,挽救了无数濒临死亡的生命,控制了疫情蔓延。

  “非典”之后,身体后续的损害也未能幸免。走路髋关节疼痛,检查发现关节腔积液、囊性改变,属于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变。股骨头坏死不能负重,为此,赵敏特意买了个轮椅。还用中药调理,所幸现在已无大碍。“我觉得就是我心态好,连病都怕我了。”赵敏笑说。

  身处病毒窝,如何进行安全防护

  病毒性脑炎、艾滋病、肝炎、麻疹、流腮、出血热……这些患者都是赵敏所在科室收治的病种。在这样一个病毒窝里,作为医生,又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呢?

  赵敏介绍,传染病医院与综合性医院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传染病医院有明显的区域划分,简称为三区两线,即由两条走廊把医院分隔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医生从清洁区进入半污染区、污染区,一定是要穿防护服、戴口罩、帽子、鞋套;而从污染区出来,则一定是先洗手,脱去防护服;再洗手,洗澡,最后换好干净的衣服。

  在医院里,水龙头是感应的,门是感应的,每间病房门口还挂了一个免洗的“手消液”器具。“这样,每检查完一个病人,医生就消毒一次。”赵敏介绍。

  因为长期消毒、洗手,手上皮肤更容易粗糙。“光从手上看就能判断是不是感染科医生。”

  可即便如此,当告诉别人她是感染病科医生的时候,别人的眼神都充满着可怜和同情,甚至是害怕,躲得远远的。有时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只好说是内科的大夫。可就是因为有无数个像赵敏这样的感染病科大夫,当疫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所依靠,得以救治。

  如今,无论是中东综合征肆虐,还是埃博拉病毒疫情,我们防控体系完备,医师都整装待发随时待命。有了她们,即便疫情严重,我们也能从容应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