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09月11日> 总第1154期 > 22 > 新闻内容
静下来也养生
上海市长宁区 林姗姗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1日  查看次数:  

  最近有部叫《勇敢的心》的电视剧比较火,剧中有个细节有点意思:历经变故、逐渐成熟的男主角遇到大事、需要决断时会先打坐,徒留周围的人着急。看到这个情节,家人笑了,说“这演得太扯”。然而我却不以为然:现代人多在动,就算身体不动,眼睛也在盯着电脑、手机屏幕,心里也在想事,大脑也在转圈,很少有静下来的时候。如果你真正尝试过打坐、书法包括读书等“静运动”,就会明白它真的能让人身体平和、内心清明。

  我说这话是有亲身感受的。我本人因为有失眠的问题,寻求过不少治疗方法,在体验过一些西医、中医的疗法后,我发现,最好用的避免、缓解失眠的方法是睡前打打坐、练练字,看看文字平和的美文、散文也行,目的都是凝神静气,将“信马由缰”了一天的心神收敛。心静了,不胡思乱想了,就好入睡了。如果非要给这种方式找个依据,那么《黄帝内经》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应该就很适合。因为内心平静下来,精神就能内守,如此就有“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还有读书的习惯。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最投入地读书,一是在初高中时期,那时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又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书,所以不管看什么书都很投入,真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之感;再一个就是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读了很多文史、哲学类书籍,抱着一颗探知、求解的心,读得也很细致、投入。现在想来,那两个时期,自己的内心是非常清明的,明白书的好处,愿意亲近书;也愿意用开放的心去理解世界,看问题积极正面,也乐于与他人沟通。总而言之,在那些与书相伴的日子里,身心是畅快的。看似很静的状态,其实蕴含着一股活力,非常有韧劲。不像工作后,忙忙碌碌、慌慌张张,连不用动脑子的小说都看不进去,心中也常或是焦躁、或是怅惘。

  这两年一直用健康时报指导自己的生活,时报经常会刊登一些养生养心的文章,遇到这样的文章,我都会看得很细,因为我真是赞同并推崇“养生不忘养心”的。当然,身体的活动也不应偏废,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用进废退的,必须要勤锻炼保活力。但是在整个社会快得很难停下来的当下,我们的心,确实要好好养、静静养的。

  相关阅读:

  那些爱打坐的名人们

  从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好莱坞知名演员兼导演克林伊斯威特,到松下电器的创办人松下幸之助等,许多名人都将打坐、冥想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国内爱打坐的名人也不少。文坛巨匠郭沫若的养生之道就是长期坚持打坐,他还说过:“打坐于修养上最有功效,我很赞成朋友的打坐。”而在当代,清华大学校友、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朝阳也有打坐的习惯,他还曾开玩笑说:“如果真让我到清华教一门课,我选择教‘打坐’。” 本版编辑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