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版
和患者面临的尴尬一样,产科男医生们在工作之初自己也觉得尴尬
“我们这里没有出现过电视剧中因为妇产科检查而被家属殴打的事情。”李儒芝主任笑着说。“其实,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都市,患者或者家属的观念相对都比较开明理性。他们懂得医生是专业人士,就诊时,是医生和患者的职业关系。”
但深问下去,几乎每一个产科男医生在最初踏入行当时,都遇到过被孕产妇拒绝的尴尬。
“若干年前,曾经有病人推门进来,发现坐在桌前的是我这样一个很年轻的男医生时,就会很腼腆地提出能否请一位女医生来查。这已经算客气的了,有时候遇到脾气急的,开口就说我不要你检查。”讲起自己曾被拒绝的经历,现在的肖喜荣医生已经变得很豁达。
“还有一次,一位女病人第二天要剖腹产,我结束一天手术和门诊后,已经是晚上九点,当时在病房请她查一下基本情况,但被她一口拒绝了。其实当时并不需要做阴道检查,而只需要搭一下肚子,听听胎心之类。
后来手术很成功,那位女病人也很感激,她特地告诉我其实她本人是不介意的,但考虑到爱人的感受,所以拒绝了。
自此,肖喜荣对自己的工作性质作了思考,他得出结论,与其说患者介意医生的性别,不如说他们更在意我们的专业程度。每个医生一开始踏入临床岗位时,对病人和疾病能做的还非常有限,看起来经验也不是特别足。
“对此我们医生能做的,除了尊重他们的意愿,最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尽快成为技艺精湛的专业人士。”李儒芝主任在产科呆了近20年。由于精于处理高危妊娠的疑难病症,现在专程慕名来找他的孕产妇都已经看不过来了。
“为患者检查时,动作更轻,检查操作更有技巧,这样患者的痛苦和恐惧会减轻很多。时间长了,也就有口碑了,更多患者会找上门来,而不会介意为自己检查的是男医生。”
现在,不光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肖喜荣医生发现前辈们还注重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检查完后,会亲自小心地把病人扶起来。这个动作很微小,但很能打动患者。在产房会握着产妇们的手跟他们聊聊天,哪怕仅仅是家长里短,也能缓解身心的痛苦。“这些细节,女医生当然会考虑到,但如果是男医生能做到的话,只能说明他的心更加柔软细致。”对此,肖喜荣深有体会。
培养接班人,产科男医生兼具名师、慈父、才子
“协和科里的青年男医生,走上妇产科道路,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郎大夫(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郎景和——编辑注)的影响。郎大夫是一位长者,一位智者,一位仁者,他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一种生活之道;他的智慧,已经铭刻在我们周围。”一位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男医生如此回忆。
其实,产科男医生大多都有这样的经历,或者是受家庭的影响,或者是受恩师的点拨,让他们加入到这个需要有些勇气的职业中来。
段涛院长在自己的很多文章中深情怀念了自己的老师:“正是这些妇产科教授导师们的人格魅力感召我,让我义无反顾地投向这个行业。”
段涛院长自己若干年之后,也成了鼓舞后辈的精神力量。他的校友肖喜荣医生正是这样一位被鼓舞的后辈。
“记得段涛教授那时候给我们上课时就说到,各科医生鲜有像妇产科医生一样,既能像内科医生一样具备深厚的学识,又能和外科医生一样亲自动手解决问题。这样的责任一直鼓舞着我们,再苦再累也咬牙坚持。”肖喜荣回忆。
作为产科高年资男医生,应豪主任也在有意识培养后辈们的思维方式。“我总是告诉年轻人,别老急着开刀,临床思维的培养更加不容易。
平时,在带下级医生时,我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耐心帮助他们自己完善整个临床思维过程,不主要学具体处理方法,而是学为什么这样处理。
比如,遇到产后出血,遇到后要会分析,为什么这次这个病人止血效果不好,是否方法有问题?方法没问题,是否是时机不对?”
“总住院医生负责全院的医生排班,权力很大,科主任都无法左右总住院的人员安排。但是想要做好总住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对医院的文化、全院上下百十号医生的能力和优缺点有全面的了解,还要摸清楚人员搭配的“禁忌证”,并有强大的协调能力。总住院除了要搞脑子以外,还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全院两个总住院一起搭伙干一年,隔一天就要值夜班,第二天出夜班还要查房,写病史,做手术,做完总住院基本上就可以独当一面了。” 做过总住院医生的不只是段涛教授,不过能把总住院制度这样生动表述的可不多。产科男医生很多颇有才情。
段涛教授当年在上海红房子医院做总住院医生的时候,手头有本“阎王账”,记录了红房子几十年以来的医生排班表,那是一代一代的总住院医生传下来的,现在这本账目传到了肖喜荣医生手中。和剧中男主人公同龄的肖喜荣医师已经熏陶得颇具谦谦君子之风。
“产科这么忙,只要有心,不可能得不到锻炼,学不到东西。如果产科男医生这部剧聘我当科学顾问,可能就不会出这么明显的笑话。”对于电视剧中出现的科学纰漏,肖喜荣开了个玩笑。
对于不符合医疗现状的剧情,李儒芝主任也觉得有点离谱。“和美国《豪斯医生》、日本的《白色巨塔》等国外知名医疗片相比,国产的很多医疗电视剧已不能当作医疗专业剧来看,和专业相关性不大,有些只是拿医院当背景,借医疗壳子衍生的言情剧而已。”李儒芝主任道出了很多专业医务人员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