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铁架单人床,一张陈旧的书桌,古旧书柜上有几排哲学书籍,昏暗的家里显得十分冷清,甚至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年近八旬的吴先生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工系,曾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做过贡献。他至今孑然一身,没有子女,无所依倚,退休后一直孤零零地住在单位分配的一间老房中。
最近,吴先生居住的社区举办了一次“健康用油科普会”,正是在这次免费讲座中,他被推销人员游说交出了三万多元钱,几经追讨却仍旧无果,吴先生心力交瘁,拨通了健康时报的热线电话(400-6106-999按3键),讲述了自己的受骗经历。
2013年12月的一天,吴先生发现家里大门上贴着一张讲座通知,称某高级营养师将为大家讲解“如何科学用油,如何选油等有关食品油与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此次会议是社区居委会举办,且通知上明确写明:“此次活动无任何商业行为”。
当天,吴先生刚听完讲座,就有人凑了过来,向他推荐讲座中提到的某品牌亚麻酸胶囊和食用调和油。这位自称是销售代表的人极为热情,说这些产品能清除体内的血脂血酸,治疗动脉硬化。现在购买,只需要交31920元就能获得价值七万元的VIP贵宾卡,最关键的是,所有款项能够全额报销。
这么多的优惠让吴先生心动不已,还沉浸在讲座中的他很快同意购买产品。因手上现金不太够,他想明天再缴费。但销售人员马上说,可以陪他到附近的银行取现。于是,吴先生把自己的三万元定期存款全部取了出来,接着便顺利地办理了购买手续。
回到家冷静下来的吴先生拿出销售开出的收据,和家里的亚麻酸胶囊、食用调和油,心里开始犯起了嘀咕,这些单价达千元的胶囊和调和油真能治病吗?经过和邻居打听,吴先生才知道这款亚麻酸胶囊是保健食品,不具治病功能。而调和油也很普通,和超市买的无异。
吴先生马上向当初卖给自己产品的销售人员打电话要求退货,对方口头答应了要求,但称因领导不在,得下周一去公司退。等到周二,吴先生也没有接到退货的电话,再打电话过去,对方却说不能给退货。
带着心中的疑虑,吴先生来到了组织讲座的社区居委会,想询问当天的讲座和所卖产品的情况。敏锐的工作人员听完吴先生的事情,感觉老人可能上当受骗,赶紧帮忙报了警。
原来,居委会不知晓办讲座的人向老人们卖了产品,那张讲座通知并不是居委会印发。居委会主任说,只是为了提高社区老人健康意识,才同意办了这场健康科普活动,并且反复跟老人们强调只听讲座不要买东西。
为了帮助吴先生挽回损失,居委会工作人员以老人儿女的身份与公司沟通,要求退货,可对方却表示不接受退货,并称老人已经在一份写有“不予退货”的协议上签过字,是自愿购买产品,并享受了三万余元购买价值七万元贵宾VIP卡的优惠,可分期凭卡提取胶囊和调和油。而对于产品全额报销的说法,对方主管矢口否认。
居委会未能帮助解决,吴先生并不甘心,又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协会,希望通过投诉的方式拿回自己的三万多元钱。
消费者协会将吴先生和销售员及公司主管请到了调解室。公司方面称推销的是食用产品,并让老人签了相应协议,也就是和当事人有了“不予退货”的约定,合乎法律法规,因此这笔交易不能退货。消协工作人员努力调解,最终也未能让双方就纠纷达成一致,只好建议吴先生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
吴先生身体并不好,之前有过两次急性心肌梗塞,还长年患有萎缩性胃炎,心里越想越堵,本就瘦弱的身体日渐沧桑。
怀着最后的期待,腿脚不便的吴先生又来到法院,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手写了一份民事起诉书,以侵权、买卖合同纠纷的案由申请起诉收据上盖章的公司。
然而,法院工作人员核实了该公司身份,发现盖章公司的注册地与推销老人产品的公司地点相隔甚远,原来涉事的是两家公司。法院要吴先生去这家销售公司所在地的物业开一份公司证明,连同这家公司法人一起起诉,这样才能完成诉讼条件。
吴先生又一次来到了推销“保健”胶囊和食用油的公司,可是写字楼物业却搪塞不愿开证明,证明没法开出来,官司就没法打,三万多元的保健品和食用油就更是退货无门。
因为害怕老人再去公司闹,两天后当时给吴先生推销的销售人员和主管买了水果来到了老人家中,对吴先生进行安抚,表示一定帮助老人把保健胶囊和食用油代销出去。吴先生不放心希望他们能写一份代销的保证书,却再次遭到了拒绝。
又过了一段时间,吴先生见业务员迟迟未打来电话,便向他打电话询问进展,电话那头却早已不承认之前承诺的“代销”,吴先生的三万多元的产品依旧退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