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多家长对孩子嘴里冒出的“谎言”非常担心,这些所谓的“谎言”很容易被家长察觉到,家长也勤于纠正孩子的“错误想法”。之所以给“谎言”加上引号,是因为,此时的谎言与成人们理解的谎言不同。
小豆豆3岁,是个可爱的小伙子。他无意间得到几颗黑色的围棋棋子,开心地拿了一颗对爸爸说:“给!这是小蛋糕!”爸爸说:“什么小蛋糕?这叫围棋,知道吗?”小豆豆似懂非懂地看着爸爸。
爸爸接着说:“说一遍,这是什么?”爸爸执着地纠正着孩子对围棋的错误命名。小豆豆有些艰难地说:“这是…棋!下棋!”爸爸仍旧认真地说:“围棋!豆豆,跟我说‘围棋’!”豆豆抬着头,认真地看着爸爸说:“围棋”。爸爸满意地离开了。
看豆豆有点失望,我上去问:“豆豆,告诉我你手里是什么呀?”豆豆小声地说:“小蛋糕。”我也小声回应:“哦,是不是巧克力味道的?”小豆豆说:“嗯,是的,你要吗?”我说:“好呀,给我一个吧。”
也许,这样的一个回应,会让家长误解为这不是在教孩子说谎吗?围棋就是围棋,怎么可能是巧克力蛋糕呢?
我要告诉家长一个事实:实践证明,3~6岁左右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还不能让他们真的区分想象与现实的区别。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因为动画片中的想象内容与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契合。
另外,成人有时为了震慑孩子而编织“谎言”,比如早年间听到老辈人常说的:“你如果不听话,就让大老虎叼走了!”而孩子一般都信以为真,这也说明小孩子对想象和现实尚无法区分。而且,如果经常用大老虎恐吓欺骗孩子,孩子会变得胆小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然而,如果家长过于严苛地对孩子强调事实或现实,某种意义上是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等发现孩子缺乏想象力时,家长又要忙着花钱报班,开发孩子的想象力了。
相关阅读:孩子“说谎”大致分两种
无意识“说谎”。此时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是真的还是假的,把一些错觉或想象当成现实说出来,甚至会夸大自己的想象。比如下面的对话:
“我家有只特别特别大的猫猫,你家有吗?”“那算什么呀,我妈妈说明天给我买一只大狮子!”“啊?大狮子?是那种能吃人的大狮子吗?”“当然了!等我有了大狮子,看谁还敢欺负我。”
有意识“说谎”。这类“谎言”可分积极和消极两种。
孩子都喜欢听家长的肯定和赞美,有时为此他们也会编一些谎言。比如宝宝摔了一跤,膝盖破了,妈妈看到后非常紧张马上问摔疼没,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紧张,为了安慰妈妈就会说:“妈妈,我不疼。”父母听后会感到安慰并表扬,孩子下次还会如此。还有一种消极情况,常是为了避免惩罚,比如打破花瓶后说谎“是花瓶自己打碎的”。相对而言,这类谎言几乎是不能被家长接受的,但这些孩子往往是之前“吃过亏”,如家长太过严厉,打碎只碗就要挨顿揍。 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主编吕建伟:孩子和母亲的亲近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和父亲间的亲密关系却需要后天好好经营。这就需要爸爸多倾注一些心力,多与孩子交流共处,才能体会到被女儿偏爱时的那种无以言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