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海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正演示华东地区首例左心耳封堵术。只见他在患者股静脉穿刺建立通道,然后沿股静脉将压缩的封堵器送至左心耳处,打开封堵器闭合左心耳。
这是第12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上进行的实况转播,此时中国工程院高润霖院士、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张澍教授,还有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教授等都在关注着该手术进展。
因为这是波士顿科学最新研发出的代表性预防房颤脑卒中的一种新技术。
左心耳是房颤血栓根据地 WATCHMANTM左心耳封堵系统是通过微创方法闭合房颤患者血栓发生的根源部位——左心耳,“消灭房颤患者血栓的根据地”,从而预防中风发生,降低患者中风风险。马长生教授一语概括。
葛均波院士指着心脏模型介绍,左心耳是从左心房伸出的耳状小囊,是左心房的一部分。“看,它的形状真的挺像草莓的。”正常人的左心耳因具有正常收缩能力而很少形成血栓。而发生房颤时,左心耳明显变大且失去有效的规律收缩,血液易在左心耳淤积,血栓就容易发生了。据临床研究显示,房颤患者中,90%以上血栓的形成与左心耳有关。
左心耳封堵术手术过程类似于支架手术,葛均波院士使用了目前全球研究最为深入,也是唯一具有长期临床试验数据和随访数据的左心耳封堵系统。“相关试验的长期数据显示,相较于华法林,该封堵系统能更有效预防脑卒中,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且减少出血发生,对已经发生过卒中的患者效果更为显著。”
卒中是房颤最大杀手 “卒中让心脏病专家非常恼火、头疼,因为牵扯到抗凝和心律控制。”张澍教授提起卒中声调不由提高了。
“过去认为卒中是脑血管引起来的,但我们的研究显示,在脑血管接近于正常的情况下,房颤病人同样会导致卒中发生。数据显示,20%的卒中与房颤有关,这是个很高的比例。房颤病人卒中发生的几率是非房颤病人的五倍,可过去大家对此的认识不是很多。”
张澍教授介绍,目前中国差不多有800万房颤病人,随着老龄化趋势,将来房颤发病情况会比预计要高得多。而房颤患者中风不仅起病急骤(数十分钟内可导致明显症状)而且病情严重(致死致残率达50%以上)。
“无论是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是其他文献报道,结论基本是相似的,即如果预防房颤,卒中发生率会下降。”张澍教授总结。
介入手术让患者摆脱终身服药 这项手术出来前,房颤性脑中风的预防主要是依靠口服华法林。
在中国终身服药这个概念使得很多病人望而止步。而且服用华法林给患者带来了不便。特别是对老年人,其本身出血风险就高,且往往不能做到医院定期化验,老年患者的华法林治疗耐受性、依从性很低。然而,这些患者恰是脑中风高危的人群。
高润霖院士总结,左心耳封堵术为这些治疗存在困难的患者提供了新希望,这也是本次大会聚焦该手术的原因。
葛均波院士对记者介绍,目前经导管左心耳封堵的主要适应证为出血风险高、不能耐受华法林抗凝或者不愿华法林抗凝的患者。随着技术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其适应证可能会进一步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