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4年03月17日> 总第1105期 > 07 > 新闻内容
危机干预要对路
北京安定医院 西英俊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7日  查看次数:  

  作者简介:西英俊,北京安定医院压力管理中心主任、卫计委“3.01”赴昆明心理危机干预组组长

  最近有两件事揪心,昆明“3.01”事件刚过,失踪的马航客机又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我常做心理危机干预,也想和大家分享下经验。

  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或大或小的精神创伤,失恋、丧偶,或是遭遇重大的社会事件,尽管大家都是好心,但没有去过现场的外人是很难理解当事者真实的感受的。因此,一味安慰他们“别哭”、“坚强”或许没有现实的意义,亲朋好友们最重要的是陪伴、提供安全感等心理稳定化策略。

  从临床看,个体在经历创伤后,其心理变化会经历四个阶段,亲朋好友们仔细观察,还是可以辨别出来的,分别为:冲击阶段、防御阶段、解决阶段和成长阶段。

  不同个体因为各种原因,所经历这四个阶段的长短不一样,有的可能在短时间内处于冲击期,表现为严重的精神异常,例如幻觉、妄想、冲动行为等;有的可能会长期处于防御阶段,表现为回避、警觉性增高等;大部分心理受创者会逐渐进入到解决阶段,能够做一些让自己心情好转的事情,例如规律的运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或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等等。

  作为危机干预人员或亲近的人要敏锐识别干预对象是处于哪个阶段,并施以不同的干预策略。

  冲击阶段,适当的药物干预以控制当事人的精神异常表现是必要的。

  防御阶段,需要尊重当事人,不宜说常见的安慰话,在生活上多关心他,慢慢等待他经过一段时间,通过自我力量来处理自己的创伤。

  解决阶段,亲朋好友们要鼓励其继续有意义的活动,并和他们共同参与一些团体性的活动,多谈谈活动的感受,潜移默化用自身的行动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成长阶段,干预人员可以不失时机引导当事人通过深刻理解创伤的意义,比如看一些感悟人生的书籍,让其更积极的面对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