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健康时报把养老问题说到‘家’了。”健康时报刊发的《“老有所依”揭示养老困境》文章(12月9日3版、11版)引起读者共鸣,一些读者打电话向编辑倾诉自己的养老问题。日前,复旦大学健康领域重大社会问题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平台发布了《老龄领域社会问题静态预测研究》,记者带回了养老研究的最新观点。
“老年人的养、医、服务问题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而迫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吕军正是此次《老龄领域社会问题静态预测研究》的发布者,她告诉记者,自1999年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龄化即呈现出超速、超重发展的态势,老年人的医疗、照护、精神需求猛增。下面的数字或许更能说明问题:2012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80岁以上老人达2200余万;失能、半失能老人3600万;空巢老人0.99亿,患病老年人0.97亿,都是面临养老困境的直接对象。
面对严峻的养老形势,我们的养老却很像救火——发现问题后骤然集中力量解决,并无前瞻和科学的规划。2003年之前,我国养老床位的年均增长率还不到4%;直到2003年后由于老龄化步伐加快、供需矛盾突出,增速骤然达到15%。以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上海为例,为了解决养老需求,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当地新增养老床位2.5万张。2.5万张床位,这个大约相当于40个三甲医院规模的数量,真的能够全部实现吗?业内人士都捏了把汗。
上者防、下者治,不做好火灾防范工作,等大火燃起再赶紧灭火,往往意味着已经出现了损失。养老工作也一样,吕军教授强调:“老龄问题一旦出现,通常也意味着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养老机构数量不足、结构布局不合理的背后,是整个建设缺乏合理的中长期规划的现状。老龄人口的增长趋势,通过历次人口普查本可预测,但相关部门却一直未有中长期的规划。缺乏系统的规划,总是等到问题恶化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才采取措施——这种“救火”应急的管理方式,难以从根本化解养老困境,反而可能次生或衍生出更多问题。
在对养老工作做出一个整体规划之前,还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综合“诊断”,以便“对症下药”,《老龄领域社会问题静态预测研究》做的就是这个工作。在这份中国养老问题的“诊断书”中,共罗列除了31个问题,以下几个最为突出:一是人口老龄化严重;二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三是医疗、养老保障水平低。在这些问题的背后,还隐藏着“养老服务机构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老龄工作部门间职责分工不合理,协调机制不健全”、“政府对养老服务机构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等诸多棘手的问题。吕军说,学界希望这些科学、前瞻的研究结果,能为超前治理中国老龄化问题提供策略,帮助政府从容应对这些问题。
养老要提前规划,对每一个家庭而言亦是如此。吕军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1997年我父亲中风入院,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已人到中年,也将很快面临年老后的问题,突然有了一种无助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认识到自己应该为父母的养老、自己的养老做好规划和准备,事到临头了才有所行动,但那时可能已经晚了。要知道,养老问题,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