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纪小龙,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警总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病理科主任、纳米医学研究所所长。
心有多重要,从有关心的成语上就可以窥见一斑,一见倾心、赤胆忠心、呕心沥血……在全世界的文化里,心都被人们当作自我的代名词。
心脏的功能是供应全身的血液。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约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则每分钟约泵5升血,如此推算下来,可想而知,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的量是如何巨大了。
心脑血管病导致每年有1600万人死亡,这种病占总死亡人数的50%。心脏都要自己休息,主动休息,你偏偏不让它休息,结果它真的过劳了,我们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自测心功能:了解心脏功能有没有毛病的最简单方法是爬山或上楼有没有心慌的感觉。心慌是由于心跳过快、过慢或节律不整齐造成的。为什么会心慌呢?主要原因是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不够,也就是由缺少血液供给所引发的表现。
自测心功能等级:根据人体在不同程度的活动量下所产生的主观症状,而将心功能划分为四级:
第一级:一切活动不受限制且无症状。
第二级:能胜任一般轻体力活动,但较重的体力活动可引起心悸、气短等心功能不全症状。
第三级:休息时无任何不适,但做一般轻活动时即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第四级:做任何活动均有症状,即使在卧床休息时,亦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如心悸、呼吸困难及不能平卧等。
你自己可以对心功能做一个判断,力争从差的一级向好的一级过渡。这样,就不至于发生突然的严重事件了。
冠心病几乎人人都有:动脉粥样硬化这样一种血管的病变,可以在胎儿时期发生,并伴随着人的一生。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多数发现不了。有数据的结论是在40岁的人群中,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为58.36%,50岁时达到88.31%。也就是说,40岁时一半人都已经有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了,随着年龄增加,病变也增加。70岁以上几乎都会出现,只是病变程度不同。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不知不觉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是人生的“必然”产物,是不可消除的客观存在,因此,根本上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关键点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低脂饮食,减轻体重,适当运动。持续高脂血症的人,可在改变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服用他汀类药物,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如果已经发生了冠心病,发愁、着急都无济于事,应该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力促心脏情况的改善。
冠心病发病的概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比如你40岁的时候就去检查血管,基本上还是光溜的,到了45岁,血管的腔里面开始有东西粘住了,开始不光溜了,到了50岁就更明显了,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壁发生硬化,血管里面有斑块粘着、附着。就是年头太长了,就会有一些杂质,这主要跟年龄有关。
第二个要素是血脂,血液里的脂肪太多了,这很简单,如果水管子流得很通畅,它不会堵,如果油多了,它都粘到管壁上去了,所以这个管子越来越厚,管腔越来越小。
还有一个是血糖,血液黏度越小,血流得越通畅,如果血液里糖分多了,黏稠度高了,就不那么稀薄了,流的时候越容易粘到血管壁上,所以不能血糖高。
还有血压,为什么要有80/120毫米汞柱的血压呢?有这个压力才能让你的血液从心脏压到最末梢的地方。压力大了以后血管一看有这么高的压力,血管自己都收紧了,反而起到了一个反作用,所以如果总是那么高的压力,原来弹性很好的、软软的管壁,在这么大的压力下就变硬了,动脉就硬化了,所以我们前面说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心脏的血管出毛病的第一步。
摘自《从头到脚的自疗智慧》,纪小龙著,广东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