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12月09日> 总第1079期 > 06 > 新闻内容
植物除PM2.5不靠谱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生 郗 旺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9日  查看次数:  

  很多人认为一些植物能吸收PM2.5,因此在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摆上了吊兰、常春藤、仙人球、滴水观音等,恨不得把家里打造成“森林”。

  那么,植物到底能不能吸收PM2.5?答案是:能,但不够给力。

  说它能,是因为那些看似十分光滑的植物叶表面其实是很粗糙的,能够滞留吸附空气中的一些颗粒。PM2.5颗粒由于直径较小,除了能停留在叶子表面,还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片内。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植物确实能吸收一定的PM2.5。

  说它不够给力,是因为吸附过程其实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就跟“落灰”现象一样,叶片只能对那些自己接触到的颗粒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但对于室内其他地方的颗粒就 “望尘莫及”了。事实上,如果想要达到较好的除霾效果,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例如在室外环境中,由于空气流速高,增加了植物和颗粒物的接触机会,因此吸附效果较好;而室内空气流速并不高,植物不能和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充分接触,吸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通过放置植物来降低室内PM2.5的意义不大,不要因为看见“落灰”就以为能吸收PM2.5,更何况,即使在室内摆放一棵假树,也能落灰,达到一定的“除尘”效果。摆放的植物更多的是点缀空间、增加空气湿度罢了,而且其加湿效果显然不如加湿器来得有效。室内PM2.5的主要来源是厨房烹调产生的油烟以及吸烟产生的烟雾,若想要降低室内的PM2.5,那么做好烹饪时的排风换气、杜绝室内吸烟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在非雾霾天开窗通风透气也是十分经济有效的降低PM2.5的方式。有条件的家庭还可购置专门的空气过滤设备。

  相关阅读

  霾天防护俩注意

  健康时报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特约记者 崔玉艳

  受访专家:

  孙宝宾,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韩淑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

  洗鼻:最多一天一次 雾霾天,鼻子最受考验,有些人认为洗鼻次数越多越能减少雾霾对身体的伤害,因此每天频繁洗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孙宝宾提醒,每天洗鼻的次数不能太多,一天一次即可。

  这是因为,健康的鼻子通过鼻毛和鼻黏膜纤毛就可以过滤掉大部分的细菌和病毒,因此没有必要洗鼻。但如果是患有鼻炎的人,则建议在雾霾天里洗一下鼻子。但洗的次数不能太多,最多一天一次就可以了,且最好用生理盐水,不能用自来水洗,以免破坏鼻腔的酸碱度。另外,鼻黏膜是很敏感的,一旦遭到破坏,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而且还会加重症状,越洗越干。

  口罩:最好即买即用 一次性购买大量口罩,不但经济实惠,还十分方便。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韩淑华提醒,口罩最好是即买即用,不要囤积。特别是那些一次性口罩,它的成分多是纤维,如果保存不当,时间长了很容易滋生细菌,对呼吸道的健康不利。

  另外,在购买的时候还要看清楚口罩的生产日期、消毒日期等信息,并到正规的商家购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