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8月26日> 总第1051期 > 21 > 新闻内容
养猫易自杀学界无定论
健康时报记者 董 蕊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6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有读者反映,看过《养猫或让女人易自杀》(8月15日健康时报13版)一文后,颇为不解,自己在养猫中获得了快乐,也让生活更有情趣,怎么可能想自杀呢?周围也没有听说哪个人因为养猫自杀,这个说法太离奇了吧。

  也有读者认为,这种观点可能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弃猫,让猫咪无家可归。对于读者此种困惑,我们表示理解,也提醒我们在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刊发学术观点时,应该更加全面谨慎地考虑社会效果。

  还是强调一下,刊发此文是基于传播一种学界观点,给爱猫、养猫人士提供一种信息,在爱护动物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同时倡导人们善待小动物,不能弃猫,更不能虐猫。

  在此,也想提醒读者,正如一些相关研究认为养宠物有益于身心健康一样,“养猫或让人易自杀”只是一种研究观点。对一种研究观点的传播,当没有现实中样本数量研究来支撑时,刊发此类观点确需谨慎周全。这也是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和改进的。

  互动版是开放的,欢迎专家、学界、读者对刊发文章理性客观地补充、纠偏 、质疑、佐证、讨论,这也是我们设立此版的初衷。本期,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再来谈谈这个事。

  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启军教授:弓形虫感染健康人后会寄生在脑细胞中,因此有研究人员怀疑其与一些精神疾病有关。这种关于弓形虫与人类精神疾病的研究,源于2000年英国牛津大学的几位科研人员的一个特别的发现——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非但不怕猫,反而主动往有猫尿痕迹的地方凑。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艾捷兹·维亚斯公布了自己团队的研究结果,称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竟然喜欢上了猫尿的味道。这些老鼠的神经是不是搭错了?那感染了弓形虫的人,是不是也会出现“精神问题”?因为弓形虫感染健康人群后,是寄生在脑细胞中的。从此,一些研究人员(国外)就开始了对弓形虫感染与人类精神疾病的研究。但截至目前仍只是一些相关性的研究,学界并无定论。

  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唯一终宿主,即弓形虫只有在猫科动物的肠壁内才能形成有传染性的“卵囊”,于是与猫科动物的长期接触,也就意味着弓形虫感染的高风险。事实上,养猫等小动物的人,感染弓形虫的几率确实要比其他人高。孕产妇、婴幼儿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应注意。

  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邹洋副主任医师:目前人们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弓形虫对孕产妇造成的危害。因为弓形虫可以穿过胎盘屏障,由母亲传播给胎儿,可能造成孕妇流产,胎儿神经系统发育不良、脑积水和致盲等。因此现代产科提倡,孕妇或备孕的妇女最好做弓形虫检测(有些体检项目已包括)。

  不过目前一些医疗机构使用的虽然是进口试剂,但该类试剂敏感性更高,也因此出现过一些检测结果“假阳性”的现象——就是说可能检测者并没有真实感染弓形虫病,但结果却显示如此。建议经过初筛、发现问题的检测者再到专门的寄生虫病门诊就诊,完善诊断与鉴别判断并处理。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鲍枫副主任医师:我从事精神疾病诊治二十多年,还未碰到过因感染弓形虫而抑郁、精神不正常的患者。与其担心弓形虫感染导致精神疾病,不如担心猪肉绦虫感染更实际。因为我国倒是有一些因感染猪肉绦虫(其幼体寄生在人体脑部)而导致精神、神经疾患的病例。而且养宠物如果有风险,也是躯体疾患的风险居多,比如养鹦鹉等鸟类导致的“鹦鹉热”,一种肺部感染。

  事实上,在卫生情况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养宠物是有利身心健康的。和植物不一样,猫狗等小动物能和人互动,不仅能帮人排遣寂寞,还能投放我们的爱心。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性格可能偏唯我、自我,玩的朋友也少,这时如果有小动物的陪伴,将有利于其性格的发展,还能培养孩子的爱心。但要提醒养宠物的朋友,可以与动物相伴,但不能只与动物相伴,还要保持与他人的良好交流,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环境。

  编后语:

  “养猫或让女人易自杀”的信息也曾被欧美主流媒体发布,很多当地读者也不以为然。比如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留言栏上,读者Krant Meister说,“这是一个可笑的新闻。我拥有两只猫,至今很多年,直到两个月前失去了一只。我活得好好的,没有在地狱!”Dairyking说,“(这是一则)有趣的故事。我觉得不一定是弓形虫。我的妈妈一直努力地与精神疾病做斗争,她反而利用猫咪来安抚焦虑和抑郁。”……对此,科学松鼠会成员、科普作家瘦驼的观点也许值得借鉴——传播“猫—弓形虫—人”相关性研究的信息,其意义更多的在于对养猫、爱猫人士的善意提醒。实际生活中,不必过于担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