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8月19日> 总第1049期 > 24 > 新闻内容
居民看病很不便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叶正兴 文/图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9日  查看次数:  

 

  北京读者谭先生向记者反映:老人去社区看病非常不易,转诊更不易。情况如何?健康时报记者做了调查。

  多家卫生服务站有下午停诊或提前下班现象

  家住北京双花园南里2号院的谭先生说,近日天气热,90高龄的岳父头晕,胃肠不舒服。上个周四下午他带岳父去家附近的双井九龙南社区卫生服务站,吃了“闭门羹”,门前挂着医生停诊的告示,隔一天下午过去仍旧停诊,“我发现社区卫生服务站周一到周五只有上午出诊,下午经常停诊”,这也让年近七旬的谭先生很不解,都说老年人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病更方便,但老年人犯病时间不可能“卡点”,都集中在上午吧。

  健康时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此类现象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并不是偶然。8月12日下午四点,健康时报记者在呼家楼西里社区卫生服务站,大门已经上锁,门上贴着“由于大夫身体原因,只有上午半天开药门诊”的字条(见图)。据附近的老人们反映,这里下午经常会关门,以前看的病人多还会开诊,后来看病开药的人少了,医生下午经常不在门诊了。随后,记者又在下午分别去了甜水园东里、金台路北街、水碓子东路、垂杨柳中里等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除水碓子东路服务站坐诊时间比较规范,门口有专门提示:“非工作时间患者可以前往团结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其他卫生服务站均存在下午停诊或提前下班现象。

  目前北京社区医疗一般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管辖范围内是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记者调查中发现,卫生服务中心医师配备齐全,也能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但数量相对较少。北京城近郊区中面积最大的朝阳区常住人口308.3万,却只有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在附近的老人看病也远。

  更多的则是卫生服务站,但站内一般只配备一名全科医生和两名护士, 2011年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数据,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为18710人,而实际需要的基层医务人员达到3万人,缺口逾1万人。如遇医生身体不适、请假、开会、培训、出差等事宜,卫生站只好“关门上锁”,医生走得急,有时候会忘贴提示,造成社区老人就医不便。

  去上级医院转诊真是麻烦

  既然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不方便,谭先生便打算带老人到垂杨柳医院,这是一家二级医院,谭先生早起挂上号后,却被告知,需要社区医院医生先开具转诊单才能看病。于是,谭先生第二天八点先上社区医院开了转诊单,然后再去垂杨柳医院,才给岳父挂上了上午的号。

  谭先生感慨,亏了这两家医院离得不算远,如果是转诊到远一些的三甲医院,以北京这个路况,折腾过去挂上午的号多半是没戏的。要是当天有事没去三甲医院,这个转诊单就作废了。

  说是一个“转”字,操作起来还真需要经验。

  甚至社区医院的医生都跟记者吐苦水,北京垂杨柳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就提到,老年人基础病多,有些症状也比较复杂,比如今天你转垂杨柳医院了,垂杨柳医院说看不了,让你上友谊医院,二级医院向三级医院转诊,患者还得回到社区医院重新开转诊单,就很不方便。

  现在每家大医院都是一床难求,特别是一些热门科室,我们即使开了转诊单,到医院也要正常排队就诊。所以有些条件不错的老人干脆直接去大医院了,省得跑来跑去的麻烦。感谢谭先生提供采访线索,100元稿费即寄出,请查收。——责任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