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8月12日> 总第1047期 > 23 > 新闻内容
35岁最懒得动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成 洁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查看次数:  

  如今三四十岁的上班族似乎都回到了“四肢着地”时代。上班时手趴在键盘上,下班了手趴在方向盘上,晚上回到家,手又迫不及待地趴在了手机上。

  新闻背景:8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我国“2013年20岁至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随年龄增长呈现“马鞍型”规律。

  体育总局最新出炉的调查结果再次印证了国民体质逐年下降的事实。此番调查,运动人群表现出的特点较为突出——因年龄不同而呈现“马鞍型”规律,而且,这种情况如不及时改善,“未来马鞍型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此次调查主导者之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主任江崇民说。

  “马鞍型运动曲线,其实就是两头翘中间低,青少年和老年运动较多,而40多岁的中流砥柱反而锻炼最少。” 江崇民一边比划,一边笑着跟记者解释,根据调查结果,在20~39岁期间,随着年龄的增大,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其中35岁左右的人群处在整条曲线的“谷底”;4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

  “这种马鞍型状况,反映的不仅是当前的社会状态,更是受测对象从小形成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意识的映射。”江崇民解释,20多岁年纪的青年人,空闲时间较多,经常会呼朋唤友一起运动。老年人退休后闲暇时间也多了,同时意识到锻炼与健康的重要性,会比较积极的锻炼身体。而身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中青年群体,往往自由支配的时间少,当身心疲惫的回到家后,更愿意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下,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非常低。

  说到这,江崇民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如今三四十岁的上班族似乎都回到了‘四肢着地’时代。上班时手趴在键盘上,下班了手趴在方向盘上,晚上回到家,手又迫不及待地趴在了手机上。”如此一来,锻炼的时间自然就被压榨得所剩无几。

  强化运动,关键是从改变认识做起,江崇民说。无论哪个年龄段,都需要规律适度的运动,帮助身体“排毒”,这是最好的放松方式。体育锻炼讲究的是细水长流和量力而行,切忌心血来潮和用力过猛,最好能让体育锻炼变成一种习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