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6月27日> 总第1034期 > 18 > 新闻内容
控糖管好多个阀门
美国爱荷华州大学研究员 陈晓红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7日  查看次数:  

  

  和有些糖尿病患者相比,我的运动强度不比他们小,但体重并没有急剧减轻,而且我的整体功能好像恢复得更好更快。分析原因,可能是我的饮食和运动是配合调整的,我还在二者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把运动作为可变量

  在摸索血糖变化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个重要现象:餐后血糖主要由进食的碳水化合物总量所决定的,并且当主食总量超过一定范围时(约在300热卡左右),我的血糖会急剧上升;而空腹血糖主要由前一天总的进食量和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的比例所决定,如果前一天吃多了或晚上吃得油腻,第二天的空腹血糖就会高些;而饭后不运动,餐后血糖就急剧上升。

  根据这些现象我先将进食的方式和进食量固定下来(如分餐的次数、每餐进食的量以及各种营养素的比例),这样,影响血糖变化的饮食和运动这两个变数就剩下了一个,运动。

  最开始运动时,我每天散步0.5~1小时,虽然半个月下来,体重丝毫未动,但体力有所提高,血糖也有下降趋势。后来我开始爬楼梯,爬楼不但两腿用力,而且我同时尽力挥动两臂,最多时一天能爬100层(每层24个台阶)。

  在这段较强运动期内,我坚持几点原则:运动的强度是渐渐加上去的。如果我觉得有点运动过度了(如出现晚上全身酸痛,甚至影响睡眠,第二天仍觉得体力未恢复等),我就会停止爬楼一天,只是散散步就行;将减重的速度控制在2~3斤/月,如果减重太多,我也会适当减少爬楼的层数;为了保护膝盖,我是上楼爬,下楼乘电梯,同时增加钙等微量元素的补充。

  在运动中找到最低量

  当我发现餐后不运动我的血糖就会立马升高时,我就意识到,运动对于我来说就是餐后必须服的药。

  既然是药,那服药的时间、量就必须掌握好。时间一般好掌握,在饭后1~1.5小时运动就好。至于量,我从一个现象中找到了所需的最低量。

  大家都知道在美国没有午睡时间,但自从患了糖尿病,我就慢慢养成了睡午觉的习惯,每天下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上床休息一会儿,再起来烧饭。周末通常在3~4点睡午觉。

  一天因为下午有事,所以饭后我就赶快睡觉,一个多小时起来后,正好测餐后两小时的血糖,但没想到竟高达10点多,又测一次结果一样。于是马上骑家中的室内自行车(此种自行车还可以调节阻力,记热卡消耗量),约十分钟不到,血糖一下就降到了6左右,再测一次还是同样的结果。

  瘦糖女得慢慢增重

  女患者由于特殊生理时期等因素影响,在控制血糖、饮食和体重方面跟男患者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我在调整血糖期间经历了一次感冒后体会特别明显。

  当时,我的体重突然掉了4~5斤,不仅马上觉得人干瘪了,而且非常疲劳,和感冒前的我感觉大不相同,于是,我体会到偏瘦的糖尿病患者经不起折腾。亏了自己会调整赶紧多睡觉减少运动强度,才又长了二三斤。

  我的原则仍然是:为发挥运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不管多瘦仍要坚持运动;只要达到运动的目的,想增重的女糖友要学习以无氧运动代替有氧运动,以减少脂肪的消耗;进食量要尽量达标;增重不能牺牲血糖;增重也要慢慢来。

  另外,还得找到进食的最大限度(对我来说每餐总量不超过500热卡,其中碳水化合物不超过250热卡),这样不仅控制了血糖,而且维持体重的相对稳定也容易多了。

  而这些改变丝毫没给我带来任何麻烦和不便,也没有占我很多的时间,反倒因合理的饮食运动,我的精神和体力都有大大的改善。甚至连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先生也因着我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现在,他的血脂、胆固醇指标都有很大改善。

  找身体对血糖敏感点

  我对高血糖最敏感的体征是眼睛发胀,有时虽然最终的血糖没什么问题,但眼睛容易疲劳发胀,我就知道血糖不是很理想了,这是我在一次试验中发现的。

  某天早上我按常规吃了25克杂粮馒头,然后和糖友聊天,不知不觉过了1.5小时。因为是周末,我没有事先准备好自做的糊(90克杂粮饭、60克鲜豌豆玉米、20克果仁、1/3牛油果,加300ml牛奶打成糊)。而将60克杂面馒头当作正餐的主食吃了,随后又喝了300ml牛奶、20克果仁和1/3牛油果打成的糊,这样总热卡虽然稍少一点,但基本能平衡,估计血糖不会有大问题。可是餐后不到一小时眼睛开始不舒服了,我赶紧测了一个1小时的血糖,没有想到竟到11.4。接着测了个1.5小时的血糖是7.94,两小时的血糖是7.21,不过此时眼睛的不适已消失。

  那么,之前我眼睛表现出的不舒服症状可能就跟餐后一小时血糖迅速升高有关。

  但让人欣慰的是,我的血糖从1小时的11.4,能在半小时内降到7.94,说明我的胰腺能分泌胰岛素,而且因为长期运动,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已经不很严重。

  总之,花时间总结血糖变化就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即便血糖起起伏伏,只要不放弃,就能找到最适合你的控糖方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