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6月24日> 总第1033期 > 16 > 新闻内容
废导线堵了血管6年
健康时报驻北京华信医院特约记者 张晓萍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4日  查看次数:  

  
图为取出的废导线。健康时报记者牛宏超摄

  受访专家:

  吴清玉,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30多年,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美国胸外科以及欧洲心胸外科学会会员,我国大陆目前唯一的亚洲心胸血管外科学会常委。

  擅长治疗:疑难、复杂、危重心脏病

  出诊时间:每周一下午

  李延辉,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擅长治疗:疑难、危重心血管病

  出诊时间:周三全天

  买件电器,发现出问题,可以找维修部门进行修理,但装在心脏里的“机器”出了问题,可怎么办呢?

  近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接诊了这样的一位患者。66岁的张先生2007年时因感染重装了心脏起搏器,但旧起搏器的导线却断在了张先生的心脏里。去年8月开始,张先生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咳痰、咯血,连上二楼都成了难事儿。

  检查发现,这根“卡”在张先生心脏里6年的起搏导线(外面包裹绝缘层的导电钢丝),已漂移到了他的肺动脉,导致肺动脉的完全堵塞。现在,只有开胸手术才能解决问题了。手术时,吴院长在张先生心脏前面的肺动脉上划了一个小小的口子,将镊子伸进去,夹住了一根软软的、细细的钢丝,几乎一毫米一毫米地把它拽了出来。而这6年来在张先生的肺动脉里形成的大量血栓,也被陆陆续续地“拽”了出来。

  张先生虽是个特殊案例,但临床上心脏起搏器出问题的,并不少见,主要有囊袋血肿、囊袋或起搏系统感染、电极脱位、气胸、血胸、植入起搏导线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等并发症。有的跟手术操作有关,有的跟患者自身的因素有关。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延辉建议,患者出院后要遵循专科医生的医嘱规律地到医院进行起搏器随访。通常起搏器植入3个月后,才能固定在心内膜上,为避免导线脱位,术后3个月内应避免装起搏器一侧的上肢剧烈活动,如高举手臂等。安装起搏器3个月后在体力允许的条件下,可进行游泳、跑步、旅行等活动了,但外出时(尤其乘飞机、过安检等)别忘记带上起搏器识别卡,以便出问题时医生及时了解情况。

  另外,手机对心脏起搏器有干扰作用,平时别放在离起搏器很近的口袋里,若起搏器安在右胸,则应左侧拨打或接听手机。手机通话时要离胸前起搏器10cm以上,每次通话时间尽量别太长。一般心脏起搏器不会受大多数家用电器的影响。但在使用电器时,若感觉到头晕、眼花、心悸,则应尽快关掉电器并远离,这样起搏器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工作状态。日常应避免接触强磁场,也不应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强磁场可使心脏起搏器的金属导线过热,从而损伤心脏或使心跳过快,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链接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外科是国内唯一拥有原创技术,以治疗各种心脏病并以治疗复杂、危重和疑难心血管病为特色的心脏外科。多家社会慈善基金会与医院建立了心脏病救助慈善基金,帮因贫困而延误治疗的患者解决部分手术费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