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6月17日> 总第1031期 > 16 > 新闻内容
上堂心肺复苏培训课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王小金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7日  查看次数:  

  “当有人猝死时,现场的普通人实施了基本复苏,当时病人没反应,急救车来后进一步抢救人苏醒了,但这个功劳不是急救中心的而是市民的。”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副主任陈志话音未落,现场就一片嘘唏。

  近日在陈志给北京市民上的一堂心肺复苏急救培训课上,陈志解释,心脏骤停时大脑皮层耐受缺氧时间仅为4分钟,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心肺复苏,然后尽快由专业人员进一步抢救,病人“死而复生”的可能性很大。

  胸外按压记住口诀

  培训现场,陈志先教给大家一个胸外按压的口诀:“快快压、用力压、少中断、要回弹、勤交换。”他一边解释一边演练:首先跪在病人旁边,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肘关节伸直,两手交叠,一只手抓住另外一只手的手指,用掌根按压胸骨的中下段,也就是在两个乳头连线与胸骨连线交叉的位置,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人的年龄不同胸壁弹性不一样,胸外按压的深度应个体化,太用力易把肋骨压断。”陈志补充,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5cm,青少年大约5cm,婴儿可以按到三分之一胸壁的厚度,大约4cm,老年人初次按压不宜过深,感知胸壁弹性后再调整深度。

  “看到有人昏迷就要做胸外按压吗?”一位女士不解地问。“不完全是,还要判断病人的反应和呼吸状态。”陈志解释,发现有人昏迷躺在地上时,在确保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先边拍打病人的双肩边呼唤 “先生/女士,你怎么了?”,如果患者无反应,并且5~10秒钟内没有发现患者有呼吸动作,或仅有濒死呼吸,必须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关键是抬下颏

  “心肺复苏的第一步胸外按压主要是针对心源性猝死的病人来说的,但对窒息性的猝死,如溺水、心脏梗阻等情况,应开先放气道。”陈志举例,比如溺水者本身已无氧气了,要开放气道保障呼吸通畅再进行人工呼吸,最后才是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的关键是‘压额提颏’”,陈志解释,没有颈椎损伤的病人可先将其仰卧在坚固平面上,解开颈部纽扣,清除假牙等口腔异物。一手稍加用力按压病人额头,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病人下巴颏中点旁2~3厘米的地方,将其轻轻上提,使头部尽量后仰,颈部伸直,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人工呼吸不能用力吹

  一位女士尝试了几次人工呼吸都没有成功,急得不知所措。陈志走上前道,“人工呼吸也讲究技巧,首先要用自己的嘴巴把病人的整个嘴巴紧紧地包住,若只是口唇对口唇,很容易漏气。”

  “吹气时间别太长,也不能憋满了一口气使劲往里吹,否则易把小孩的肺泡吹破。”陈志捏住模拟人的鼻孔,对着它的嘴巴吹了两口气,“吹时不需深吸气,吹进去的气相当于日常呼吸的通气量,看他胸廓有明显起伏就可以了。”每按压30次吹两口气,每次吹气间隔1秒,直到急救人员到来。

  相关阅读

  胸外按压还要做好细节

  上海市闸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李鸿林

  胸外按压还有几个提醒:

  别在床上按压 有些人可能猝死在床上,要先将病人移至硬的平面上再实施按压,避免造成肋骨骨折。

  找准胸部按压位置 对特殊体型如肥胖的人,可用划肋弓的方法定位,将食指、中指并拢,指尖沿肋弓向上滑至剑突处(两侧肋骨的交会点),往上一个大拇指处就是按压的部位。

  摸颈动脉判断力度 要判定下压力度是否有效,可一人按压时,另一人以食指和中指触摸病人的颈动脉,如能摸到颈动脉搏动就是有效的,摸不到则无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