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很多医生还不知道起搏器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胡根娣就装了起搏器。如今生活自如的68岁胡根娣,已经是国内起搏器治疗史上生存时间最长的,她体内植入过21台心脏起搏器。
1971年5月10日是胡根娣心脏起搏治疗第一次,这是一台照相机大小的感应式起搏器,需打开胸腔。但因体外初级线圈极不稳定,给胡根娣安装起搏器的手术先后尝试了两次,分别只工作了一周和一个月。
接下来一年多,胡根娣长住监护病房。1972年6月,上海市第一医院获得一台瑞士进口的固定频率起搏器,协商后决定用于胡根娣治疗。就在胡根娣恢复正常工作、生活两年里,国产锌汞供电的埋藏式起搏器研制成功。
1974年底,胡根娣再次胸闷、乏力,心率降到42次/分,诊断为起搏器电池耗竭。至1981年2月,因起搏器故障或电池耗完等原因,7年间她反复就医、手术,更换的起搏器总共11台。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生产的各类起搏器开始进入中国,我国医生临床诊治及植入技术也日臻完善。胡根娣依旧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就诊,适时、按需更换心脏起搏器。
从最初的“拖”在体外,到后来的“埋”入体内,30多次手术,前后更换过21台起搏器。整整41年零6个月过去了,生活自如的她,有时甚至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表示,国外曾经报道一例植入埋藏式起搏器患者在更换20多台起搏器后,存活了42年。胡根娣开始起搏器治疗至今已超过41年,而且目前生活状况良好,她有望成为起搏器术后存活最长的患者。摘自《新民晚报》 施 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