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受访专家:许兰萍,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擅长:神经系统常见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断治疗;神经电生理检测、神经心理各种量表测查;心身疾病诊断治疗;心理咨询等
出诊时间:周一、二下午,周三、六上午
门诊见闻
“医生,我想插个队!”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太太拄着拐棍,从门口等候的人群里探出头,着急地说:“我是县里的大夫推荐来的,为了查血早上没进餐,现在有点饿晕了,能先帮我开张验血单吗?”
“您赶紧先坐下,以后不要为了等叫号硬撑了,就直接来找大夫开验血单。”说着许兰萍走上前去,慢慢地搀扶到凳子上,并帮她量起了血压。
“我的血压有点高吧。也不知道为什么,我都不停试了四五种降压药,加量或混着吃都没有效果。近来一个月常常耳鸣、失眠、多梦,经常半夜会被惊醒。”
“您最近是不是在担忧害怕着什么呀?一个人来看病?老伴没陪您来?” 许兰萍询问道。
“老伴去年因脑瘤去世了。从那以后,我干什么事情都没劲头了。唯一的一个女儿是个盲人。所以看病我都得靠自己,坐车一个半小时,腿脚也不方便。现在才知道,当初老伴一个人看病是多不容易呀!”
“最近是不是他什么特别的日子?”许兰萍思考了片刻问道。
老人的泪水早已噙满双眼:“马上就是他的忌日,心里很惦念,更觉得内疚啊!”
“您的血压控制光靠加大剂量是不行的,应该注意调节情绪。耳鸣等症状也是因为您过于压抑自己,造成情绪紧张。不要拘泥在过去,老伴也希望您过得幸福,放松心情,更不能自责,多和邻居聊天。”许兰萍提高了说话的分贝想让老人听得更清楚,还一句一停顿,“我把需要的药品和输液处方写给您,在社区医院买吧,省力气。有什么不明白都可以让朋友给我打电话!”
说完,许兰萍把写着自己手机号码的处方单递给了老人,然后搀扶着老人,送到诊室外。
到神经内科看病,头痛、身上痛的患者很寻常,毕竟神经系统出问题了嘛!可在这里,患者来的时候大多也是浑身疼痛难忍,到最后却是心理上的问题,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兰萍介绍说,神经疾病本来就错综复杂,而心身疾病又是千头万绪,要理清楚才能找到病因,对症治疗。
退休后疼痛烦躁或自我关注太多
门诊现场:62岁的李姓患者干了一辈子财务。退休后,白天常感觉乏力,一晚上反复醒几次。最近太阳穴出现间断的疼痛,最后放射到周围区域也疼了起来。
许兰萍:我这里的患者多是多个神经内科大夫没治好转来的,这位患者也不例外。她在生活中常被一些小动静惊吓,莫名其妙就发脾气。她自己说是更年期,可绝经已近9年,早结束了。仔细留心患者描述的细节,她会对做过的事情反复检查,有一些强迫行为,是因为过于防御过度关注自我,退休后的老人一旦闲下来就容易出现此类情况。
可以服用些药物,但停药的时间则多取决于患者自己。只有患者自己参与到治疗中才能根治,需要转移注意力,别闲在家,药物只是辅助。
血栓不断复发情绪波动也促发
门诊现场:文老师是一名小学教师,进诊室时路走不稳,后脚打前脚,不太愿意说话,儿子在一旁解释,“他5年前脑梗,之后频繁住院,退休后5年间住了6次院,医生说是脑梗后遗症”。
许兰萍:患者结结巴巴,很紧张,原来他感觉最近病情加重,除了老毛病,还出现大便困难,睡觉时常把被子汗湿。自己也不愿意外出,觉得外人都看不起自己这个病秧子,还常找妻子吵架。
这种频繁的情绪波动是不断复发血栓的一种促进因素。患者多次入院不见康复,让他对疾病很悲观,对自己的评价也很低。他自己焦虑担忧,神经内分泌调节跟着走进恶性循环。其实就他的检查资料看,血管条件还不错,这时就不能只是简单治躯体病了,还要疗心。
嘴角发麻或是压力太大
门诊现场:一位穿着笔挺西装的中年男子,进了诊室后先摸了摸嘴角才开始说病情:几天前,清晨起床时偶然发现嘴角发麻。这两天手心也开始不停出汗,头也昏昏的。
许兰萍:这位患者是做工程项目的,平时工作压力大,遇事爱着急。刚开始测的血压竟达220mmHg/140mmHg,这么年轻血压怎么这么高?虽然患者一再强调自己不紧张,但做深呼吸放松十几分钟再测血压就正常了。通过与患者沟通,结合检查报告判断患者嘴角发麻,手心出汗等是压力太大所致。
对症给认知治疗,也可开点小剂量处方,起到安慰剂作用。职场和生活中最忌讳处处要强,当年纪轻轻身体疼痒肿胀,主观感觉症状重,检查后又没问题,不妨找个神经心理科大夫给仔细辨证。
治脑梗神经痛控血压是关键
门诊现场:一位54岁的女患者去年发生过脑梗。反复发作右脸神经剧烈疼痛,输液后就好了。一周前右脸又疼了,反应也变慢了。“这次您帮我开几天输液吧!”
许兰萍:从患者叙述的病史和病历影像资料上看,脑梗发生在丘脑处,这个部位一旦缺血对侧肢体就出现剧烈的“自我痛”或难以忍受的麻木感,同时还会伴随认知障碍,如反应迟钝,常常发愣。但这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痛,输液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是短期内给人一种有所缓解的假象,毕竟丘脑损伤还是存在。
这种情况使用一些神经止痛药就能有效缓解。不过患者要治本就要重视血压调控,避免脑梗再次发生,要不然会引发功能部位损伤。
记者手记
这位教授,放着好好的脑卒中不研究了,怎么看起心理相关的病来了?
见到许兰萍教授前,记者满腹疑惑,当早上七点半记者赶到许兰萍教授诊室外面的时候,心里头才有了答案:候诊椅上已坐满了人,很多都是一家三四口一起来的,询问之下得知,原来这身上总也去不了的病痛,全家人都跟着着急,好几年奔走在各大医院。
“综合性医院的各个专科存在着大量的心身或身心疾病患者,现在已成为心理障碍患者诊治的主战场。”许兰萍教授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这样说道,作为一位神经内科的大夫,除了要解除患者神经躯体病痛外,碰到了有心理问题的患者,我们不能总躲啊,更何况,那病痛也是真真实实的存在。
在许兰萍教授的门诊,记者还发现除了跟患者聊外,她还总爱跟家属聊两句,正如她说的“一个病人身边有半个病人。”正听得起劲的时候,没留意,记者肚子却咕噜咕噜叫了起来,一看时间接近下午一点了。许兰萍教授笑了:“有事你就先回去吧,我还有4个加号的病人,得等好一会儿呢!”
离开时发现原本拥挤的走廊已空荡荡的,只剩下许兰萍教授的门口依然拥挤。要知道下午许兰萍教授还有门诊,不知道她的午饭怎么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