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3年05月27日> 总第1025期 > 22 > 新闻内容
俞敏洪的创业经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7日  查看次数:  

 

  编者按:近日,随着《致青春》时光的流逝而去,创业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更新了一个更加奋发朝气的氛围,上映两天以来票房超过1亿元,正与《人民日报》近期一篇名为《80后暮气沉沉》的评论形成鲜明的呼应。影片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发展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三个好朋友在80年代大时代背景下白手起家——齐力创办英语培训学校的故事,获得广泛好评——被赞为实现“中国梦”的故事。本期我们摘录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的传记,回顾他们创业一代如何克服“暮气沉沉”的人生和现实的勇气和智慧。

  要把自己当成面粉

  不断地“揉”

  因为中途休学了一年,我在北大实际上是留了一级,所以无论是我同届的还是下一届的都不认可我是他们的同学。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非常悲愤,非常辛酸,甚至自己在房间里咬牙切齿。

  现在,我明白当时那种心态是错误的。打一个比喻,当一个人还是地平线上的一棵小草的时候,有什么理由要求别人在遥远的地方就看见你?即使走近了,别人也可能会不看,甚至无意中踩一脚。想要别人注意的话,就必须变成一棵大树。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就再也不会去责怪那些同学了。现在,我多少也做了一些事情,两届的同学都承认我是他们优秀的同学。

  我曾说过“揉面定律”,很多意志力较强的人遇到困难、打击、失败、挫折的时候,不是绝望地放弃或者顺从,而是更能适应这个处境,就像是往面粉中间掺水一样。掺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揉,最后慢慢就变成了面团,再拍就散不了了。继续往后揉的话它就变成了拉面,你可以拉,可以揉,可以变形,但是它就是不断。

  “和”的境界和智慧

  我从北大辞职后选择与东方大学合作,当时坦诚地跟他们说“我要跟你们合作,因为我还没有取得办学执照,无法独自招生。我来给你们办一个外语培训部吧。”

  他们听了我的想法之后,都觉得我这个人挺实在,我的想法也十分可行,于是也很重视我的这个提议。这些老教授们觉得,如果外语培训班办得成功,学校也能额外增加些收入,因此很快达成了合作协议。

  合作办学,我对东方大学承诺的是“总收入的25%归学校”。从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我在当时付出的合作回报的比例其实是非常高的。我在这里算一下大家就明白了,如果说外语培训部做得好的话,各项成本和费用能够控制在50%~60%,剩下的毛利润也就是40%~50%。我提出总收入的25%归学校,基本上已经把大部分利润分给东方大学了,我的实际利润已经很低。尽管这样,我还是认为这样做非常值得,这等于是为我的培训班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身份。

  虽然付出了总收入的25%,但我突破了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让我的培训班有了一个合法的身份,是一件比较实际、立足长远的决定。

  后来这几位老教授觉得我办事挺稳妥的,另外他们每年大概能分到几万块钱,这个数目在当时的确是很大的一个数目。于是我一流露出走的意思,这些老教授们就舍不得我了。

  1992年我的培训事业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势态,在北京的学生中间名声已经很大了。因为我的上课风格,还有我培养出来的另外几个老师的上课风格,都是特别地生动、活泼、幽默、励志,熟练得不得了,所以我的名声就出来了。

  万事和为贵。一个人的心中,如果装不下一个“和”字,他的生活就会如同在刀锋上行走一样。“和”不仅是一种雅量和胸怀,更是人生的境界和智慧,与人和气,别人才能与己和气,天下一团和气的时候,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摘自《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俞敏洪著,当代中国出版社

  改变了思维,

  就改变了人生

  两次高考落榜,是俞敏洪人生的第一场失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他得出两个结论:必须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不能停下来,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逆境,尽管痛苦,但是快乐。因为,它是陶铸优异者、淘汰竞争者的必然过程。

  从刚进北大的第一天晚上开始,俞敏洪开始了不断面对自卑克服自卑的路程。第一天班会,性格腼腆的俞敏洪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进行自我介绍。新东方创业元老王强当时是俞敏洪所在班级的班长,他毫不留情地戏弄了俞敏洪一把:“哎,这位同学,我说你能不能不讲日语?”因为口音过于浓重,普通话极其不标准,同学们几乎听不懂俞敏洪在说什么。

  后来俞敏洪自己总结,北大求学期间造成他自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普通话、英语口语差,让他没有勇气参加各种公开活动,也不敢在公开场合大声说话;形象不太好,满脸青春痘,大学三年级又得了肺结核,吃了很多药,导致血液浓度改变,脸上布满疮疤。

  北大让他收获了知识,也让他经受了不少的落寞以及太多的歧视。当然,所谓的歧视,多数时候应该还是由于自己过于敏感假想出来的。

  北大的5年对俞敏洪确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折磨,每天都要跟优秀的人比拼,逼迫着自己成长。

  当身边充满了比你优秀的同龄人,你该怎么办?俞敏洪面临两种选择:充满仇恨,恨不得把他们全部摧毁;或者,强迫自己向他们学习。很显然,俞敏洪选择了后者。在自卑恣肆的汪洋中,他看淡自己的弱点,看清自己的优点,对周遭的人与事更加敏锐、更加敏感。

  后来,当他越来越发现周围的同学读书比自己少,发表的意见远远不如自己高明的时候,开始慢慢建立起自信来。“如果你想赢,首先要战胜自己。”俞敏洪的成功就在于把北大给他造成的强烈的自卑情结转化成了理性的自信。

  他有一句话: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人生。

  摘自《柔韧有“俞”》张翼著, 中信出版社

  相关阅读

  老俞心中的

  企业家精神

  冒险精神 创业没有百分之百的保险,准备创业就意味着你要准备接受90%的失败,因为每100家创业公司只有10家能留下来,最后能做成顶级公司的可能只有一家。

  创业是生活方式的博弈,要计算你现在和将来稳定预期的东西,换成创业的风险和收益值不值。创业前还要简单权衡一下你是否输得起。

  愈挫愈勇 在创业的路上,成功与失败是孪生兄弟,普通人遭遇挫折容易一蹶不振,但企业家会从挫折和危机中努力寻找机会,波折反而容易激起他们的兴奋点,平淡反而是他们难以接受的。马云、史玉柱都有这个特质。最近经历的浑水事件,从这场危机中找到的三大收益:回购股票、竞争环境净化和管理层激励。

  团队精神 创业企业家一定是个人英雄,但绝不能犯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共同点是都有极强的个人能力,但绝对不同的是个人英雄有容乃大,广纳英才为我所用,有强烈的团队精神;个人英雄主义唯我独尊,排斥团队,视英才为威胁,除之而后快。如果没有王强、徐小平等组成一个强大的团队,新东方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创新精神 创新与创业一样,不求惊天动地,只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动就是创新。

  创新如水,水随万物而变,可结冰、化雨,可环山、入海。

  真正的企业家本质上都是有理想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财富的人。企业家没有理想,企业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的企业无异于冰冷的商业机器,最终会被社会淘汰。企业家如果有余力,还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来源新东方教学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