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黄仲夏,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血液与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擅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病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西区),周三上午(东区)
一位有十几年糖尿病史的患者在发现全身骨痛(尤其腰背痛)和蛋白尿后,经历了骨科、内分泌科、肾内科兜兜转转,被当做糖尿病并发症治疗效果甚微时,终于在血液科找到了致病原因——多发性骨髓瘤(MM)。
“跑错科室又被误诊误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这不是第一个了”,有着二十几多年从医经历的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血液与肿瘤科主任黄仲夏说,作为北京市多发性骨髓瘤医疗研究中心,北京朝阳医院东西两个院区的血液与肿瘤科共70余张病床,收治多数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他们身后都有着一段曲折就诊的故事。
“30年前,我在上大学时,多发性骨髓瘤只是某些书本上的文字,授课老师都不讲这部分内容,因为当时‘不起眼’”,所以多数非血液科的大夫都不知道它。黄仲夏感慨,“最近几年,多发性骨髓瘤才成为医学研究生课堂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爱欺老,
一发现就是三期
多发性骨髓瘤本质上是一种血液病,最爱找上中老年人,表现出来的症状比较典型的要数骨痛了。但老百姓对这种病了解甚少,而腰背痛和腿脚痛又是中老年人的“家常便饭”,大家对此症状首先想到的是骨质增生、腰肌劳损或关节炎,也难怪患者会“错跑”骨科、风湿科、针灸推拿科了。
除此之外,反复感染、贫血、肾功能损害也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表现。这些症状也都有相对应的科室,于是导致患者就诊科室越多,诊断结论就越多,耽误了治疗。“很多患者在来到血液科就诊时,多发性骨髓瘤已到第三期(此病可划分为三期),”黄仲夏惋惜道。
花费高,
早治生存质量高
目前,国内用的比较多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种进口药物效果不错,但花费不菲,一瓶3.5ml,一个疗程需要4瓶,大概几万元,而一名中国患者每次最多只用半瓶就够了,所以很多患者会寻找跟自己拼药治疗的人,但即便如此,每个家庭也都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
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多不理想,骨髓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即恰好有一半的患者所能达到的生存期的数值)约3~5年,但目前有较大改观,新药新疗法把它延长至了5~7年,甚至有些患者可存活10年以上。黄仲夏说,她身边一位朋友从患病到现在13年了,还好好的。而如果患者在早期发现的情况下及时接受治疗,还能阻止该病对不同器官的损害,生存质量也蛮高的。可以说,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慢性且可治的疾病。
难预防,
骨痛贫血要当心
有个难点,多发性骨髓瘤的确切病因还不明确,没有办法预防其发病,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黄仲夏提醒说,中老年人(40岁以上的)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腰背痛、骨关节疼痛或骨质疏松,不明原因的贫血、蛋白尿以及反复感染,要警惕骨髓瘤的可能性,建议到正规医院的血液科就诊,进行血液生化、免疫球蛋白测定、骨髓穿刺及骨骼的影像学检查,以期及早明确诊断。这些检查所需费用大约几百元。
相关阅读
“我不喝酒、不抽烟、不大吃大喝,为什么会得上这种病?”在北京朝阳医院西区血液科举办的“5月多发性骨髓瘤宣传月”活动中,一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都抛出这样的疑问。
面对他们殷切的目光,黄仲夏仔细解答,目前,国内外医学专家都没搞清楚它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但一些像吸烟、酗酒、高脂肪饮食等会引起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和这种病的发生都没什么关系。不过有学者给出了可能有关的几个因素,比如电离辐射、各种感染、遗传易感性等等。说着,黄仲夏递给大家几本印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手册和患者必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黄仲夏主编)的小册子,这是她和一些研究骨髓瘤的大夫们一起编写的。
编写此书,也源于黄仲夏难以忘怀的一幕:“二十来个患者及其家属买来了些多发性骨髓瘤的专著一起研读,”但书的晦涩程度可想而知,一些人放弃了,“有几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挑灯夜战死啃专著,然后把所领悟到的一点点讲给其他病友听”。正是患者这种强烈的求生欲望让黄仲夏有所触动,才有了这本适合患者阅读的小册子,在给予患者指导的同时,把专业的医学术语进行了通俗化解读,也纠正了一些患者对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