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12月24日> 总第985期 > 12 > 新闻内容
好妈妈是个“好裁缝”
台湾著名教育家、实验心理学博士 洪 兰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4日  查看次数:  

  
  一模一样的布料,却能做出各种各样的衣服,全靠裁缝一双巧手。而孩子的“资质”就像一块布,要剪裁成什么样子,全靠后天的努力。父母就像个“裁缝”,不应该太注重布料有多好(孩子有多聪明),而应注重剪裁手法(后天教育)。
  兴趣——样样通,样样松
  困惑:一次,我听几个妈妈大声谈论培养孩子的难处。一个妈妈说,为了找出孩子的兴趣,几乎所有才艺班都让他上过,可现在大学都毕业了,还是没找到他的兴趣,待在家里让她养。另一个说,她的孩子为了准备高考已补习两年了,她自己觉得孩子并不适合做公务员,却不知道他适合做什么。
  他山之石:比尔·盖茨的父亲说,他很早就发现了大女儿的长处,他带孩子们去迪斯尼乐园玩,当时大女儿才十岁,出门时便带个小本子记账,花的每分钱都记下来。回到家,她把零钱倒出来,跟本子上的账目一核对,一分钱都不差。他和太太对眼一看,这孩子将来是会计师的料。于是他就从这方面引导她,凡有义卖,他都叫女儿管账,女儿管得很清楚,赢得很多赞美,于是就更起劲。这种正回馈的循环,果然使她日后成了有名的会计师。
  专家有话:其实,教育并不需花昂贵的学费去乱试一通,只要父母花点心思观察孩子日常举止,就会看出他的长处,尤其在游戏时最易看出来。人都不喜欢挫折,游戏时往往能显现出他最拿手、最有兴趣的项目。父母了解后,便可鼓励他,安排机会让他表现,这样兴趣就培养出来了。
  惩罚——别破坏孩子情绪
  困惑:最近在报上看到有个初二学生因没写作业,而学校规定不许体罚,老师就让他请全班同学吃糖。孩子没钱,又不敢跟家里讲,便去超市偷,结果被逮到。另外,曾看过一个孩子在帮忙排碗筷时,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因有客人在,母亲没有当场发作,但是恶狠狠地瞪了孩子一眼,那个孩子竟然发起抖来。
  他山之石:有人做过实验,把学生随机分两组:其中一组看喜剧短片,孩子们非常愉快;另一组看教学短片,比较枯燥。看完后,给每人一根蜡烛、一盒图钉,要他们想法让蜡烛站在墙上。结果,看喜剧的那组有75%的学生想到把图钉倒出来,用两根图钉把图钉盒钉在墙上,再把蜡烛站在图钉盒上;而另一组学生,只有20%的人想到。这说明,好的情绪有利于学习和思考。
  专家有话:如何既能达到惩戒目的,又不失教育真谛呢?我认为第一可以罚劳役。比如让孩子把房间打扫干净,因为洒扫本来就是古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儿童进私塾就先从扫地学起。这种方法平和愉快,学生容易产生积极心理。
  阅读——先要“悦读”
  困惑:假日访友,他抱出两岁的孙子逗乐,并读书给孩子听。只见孩子正襟危坐桌前,他用念公文的语调把《绘本童话中国》念完,我看孩子脸上丝毫没有阅读的喜悦,只有“这是功课,不得不应付”的表情。趁老友不在,我请他儿媳妇念给孩子听,孩子果然放松很多,一直打断母亲:“这是什么?”、“为什么?”而母亲一概不应,继续念,念完居然说:“把字卡找出来,我们复习下。”
  他山之石:一次一个学生来找我,说临时帮人代课,问我如何做“猢狲王”。我手头正有本《昆虫侦探》,就说:“你是动物系毕业的,讲你的本行才能深入浅出,这几个侦探故事,主角都是昆虫,你可以边讲故事,边教孩子昆虫知识。”第二天,他兴奋地来找我:“昨天完全成功,小朋友听到连父母来接都不肯走。”这几个故事情节离奇,暗含知识,如《蝴蝶杀蛾事件》,讲蛾子“诈死”躲蝙蝠,恰好蝴蝶经过,被误当凶手的故事。
  专家有话:阅读,先要“悦读”。父母可先找出孩子有兴趣的故事,讲到最精彩时停下来,激发出孩子的好奇心,吸引他自己去往下读。另外,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在选书偏好上有所不同,女生喜欢故事类小说,男生喜欢非故事类的真实世界可用到的知识,如历史人物传记、如何制造汽车等,因此选书应投其所好。
  摘编自作者新书《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洪兰/著,尹建莉/主编)
上一篇 下一篇